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1日 · 因為選區內有多幢紀律部隊宿舍可以很容易透過所謂民調做數據」,聲稱八成市民支持警隊執法第九件事是不希望他不理會油翠苑和油塘中心的街坊因為已經被建制派盤踞了20年的盈豐已佔30%選票而我相信只要他下屆再拉高一些油美苑紀律部隊的投票率即可以手握六至七成選票。 因此,這四年他可以完全不踏足油翠苑和油塘中心,不和任何一個街坊傾偈都可以當選。 答: 鍾澤暉. 地區:油尖旺區櫻桃. 當選情况:51歲,全職區議員,以2310票對2014票,擊敗30歲公民黨成員伍僥敏,成功連任。

  2. 2020年4月5日 · 有網民昨天在微博上載楊明親自送燉湯予警員的照片相中的楊明身穿自家湯店制服有指楊明到葵涌葵馥苑紀律部隊宿舍派物品據該網民表示:「楊明老板親自送燉湯逐一跟警員們合照非常友善的一位藝人

    • 警察神秘 帶動影視作品
    • 從「雷探長」到「寒戰」
    • 澳門版的警察故事
    • 澳警沿用葡雙部隊制度
    • 司法警察vs.治安警
    • 烏托邦式的警政制度
    • 點解澳門可以,香港不可以?
    • 一場暴動 改寫澳門管治
    • 警協助電影拍攝 建立形象

    「我們對警察的理解通常透過幾個途徑,第一,有親朋戚友做這行,第二是親身經歷,如果沒有上述兩樣,你的生活或消閒習慣便會影響你對警察的看法。」其中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影視作品。「這是一個myth(迷思),大家對警察很好奇,很有興趣,但所知不多。我做警政研究大概有十年以上,那時社會氣氛平和些,我曾接觸(警隊)各方面的前輩、不同階層,覺得大家對what is policing的想像不同,內部的人認為當中充滿色彩豐富的內容,外人有很多誤解,想人明白他們做過什麼好事,想畀人知,又怕人知好多。外面的人想理解他們,卻認為你唔會講畀我聽。」他形容香港警政是個黑洞,「沒辦法得到很多精確資訊」,神秘令警察電影對觀眾產生吸引力,卧底戲/劇一度大行其道,「是建基於資訊阻隔,若在完全民主化的地方,警察部門透明,基本上大...

    「警察故事其實是香港故事。」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何家騏着眼的,是警察電影如何映照各個年代的警政制度與社會面貌。成龍飾演的陳家駒總是衝前去破大案,當時社會喜歡這種故事,背後是大眾渴求穩定的心態,期望警察破到大案,壞規矩也沒關係。「未完全制度化的時候,就需要英雄。當時的人認為穩定是一切,沒把透明度與制度看得很重要。面對省港旗兵、大毒梟,用任何辦法完成工作就是英雄。二○○○年代以後這樣做?port硬啦。」他補充,「這刻我就不知道了,香港現在是另一個社會」。二○○五年播出的《學警雄心》,TVB御用衝動小生吳卓羲在劇中橫衝直撞,未被捧為英雄,他飾演的PC66336受教訓多過食生菜,另一主角PC66341(陳鍵鋒飾)懶醒個性亦不討好。現實中那是什麼光景?自九七回歸後,警察民望至二○○六年達到頂峰,當年港...

    何家騏這幾年除了電影和電視劇,也去睇吓對香港人來說相當陌生,卻發生得近在咫尺的警察故事。他與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鳳合著新書《國境邊陲的治安與秩序:港澳警政比較》,在抗疫期間面世,民間正出現勸特首林鄭學澳門「一誠」的呼聲,不過實際上我們對澳門的理解,往往只有皮毛。「你知道澳門近年才設立海關嗎?」「當地報警原來分幾個電話號碼。」其實我們都唔知澳門警察點做,何家騏與通曉葡文的林教授爬梳真實資料,構思到完稿花上四年,聽吓他分享又睇吓書,就能識多少少。 港澳兩地人對警察的期望,在回歸後是個走向相反的交叉。一邊從高點漸趨低落,一邊從低點慢慢反彈,何家騏如此概括。Asia's finest的皇家香港警察在一九九七年年換了老細去掉頭銜,澳門警察一九九九年後仍沿襲葡國雙部隊架構:在澳門報警,殺人、綁架、搶...

    歷史當然複雜,兩位學者寫了個濃縮版澳門警察故事:葡人入澳可上溯至十六世紀,往後近三百年間是華人與葡人分治,華人由明清地方官來管,在澳葡人社區就沿用葡萄牙本土的警政制度。早在一六九一年葡萄牙頒令規定士兵巡邏城市後,澳門在三月十四日亦任命了巡邏隊隊長,被視為「治安警察紀念日」,到一九七五年葡萄牙才全數撤離駐軍,成立澳門保安部隊。其間司法警察署在一九六○年成立,主責調查刑事案,隸屬司法系統,是澳門進入雙部隊警政制度的過渡點,即治安警與司法警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執法機構,分別負責維持治安與刑事調查。

    這種歐陸式的警察制度,對香港人來說可能匪夷所思,「司法警察是法院的人,法官也可下令他們調查,司警的職能是警察,亦可檢控」。與香港不同的是,澳門警務系統並非管治殖民地特有的一套制度,而是從葡國移植過來,然而照搬這套系統,在澳門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司警的入職要求在學歷及專業背景上都比治安警高,因此常有報道指司警懷疑治安警能力;又因司警人數非常少,一九九九年只有四百人,治安警有三千人,兩者工作重疊或有交集時,例如治安警到場處理偷竊案,發現涉及金額超過三萬元,按法律要交由司警跟進,卻要等幾小時司警才能到場,導致治安警不滿司警效率。 香港社會在過去數月談論警隊改革,何家騏指澳門在回歸之後就發生過。一系列動作包括二○○一年成立警察總局,協調司警與治安警的職能,提升治安警入職學歷要求及薪金;同年亦設立海關...

    這樣說,《警察故事》的英雄是否在澳門仍有市場?他說澳門人也只是當戲咁睇,「澳門以前一直也不是很信這樣一個英雄,很多澳門人不信警察,相信以social network解決問題。就像電影的發展,在警察故事、英雄主義之前,還有一堆電影故事是通過社區組織網絡解決問題,由華探長進化到成龍的階段,再確立制度,當中有演化的過程」。澳門警政發展只是慢香港一拍嗎?「我不覺得是澳門慢三拍,香港快三拍面對樽頸;並非香港的警政是先進,澳門就是落後,因為policing最烏托邦式的情景是不需要有police,自己可以互相監察,policing can be self-policing,就如遊行示威不需要有任何警察,最後都可以有秩序,香港其實試過啦。」

    澳門警察故事睇吓睇吓,香港能否學到什麼?「澳門有些東西,香港的制度接受不到,那是兩套不同制度」,例如我們難以理解警察兼任檢控的做法。何家騏的答案,是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不是敢於改革就可以,最主要是知道市民個心諗乜嘢,這已不是police management(警察管理)的問題」,「咁多人讚人家的特首,最主要原因是覺得他急市民所急,與民同步,我們不知道改革的細節有什麼漏洞,可能裏面也有很多麻煩,但我們感覺自己的領袖跟他最大分別,不是急我們最急的,有這樣一個印象」。

    書中列表比較港澳警政制度,「所比的其實是兩種殖民地管理模式」。文字描述,「發生在一九六○年代中的兩場暴動,成為港澳發展分道揚鑣的里程碑」。一九六六年「一二.三事件」後,澳葡政府失去管治意志,其後澳門由親北京的左派團體主導政治生活,官民關係疏離;那邊廂港英政府則在六七暴動後着手整肅警隊。故事改寫至今,澳門人回歸後對警察滿意度提升,警察亦面對比香港少的政治動盪,但挑戰正在浮現。 兩地畢竟如一哥所唱「遙遙晚空點點星光息息相關」,去年八月澳門有市民發起默站聲援香港運動,警察拘捕行動亦引爭議。當香港人再度關注警察的「半軍事化」警政模式,在澳門治安警由被稱為「6694」的《澳門保安部隊軍事化人員通則》(第66/94/M號法令)規範行為,又是否警權過大?何家騏說:「這值得商榷,一九七○年代後澳門沒有葡國駐...

    這些關於警察的討論,香港人已經耳熟能詳,不過警政在學術上本是冷門範疇,何家騏當初開始研究警察電影,不為學做警察,他笑言出發點只不過上課教警察制度悶親學生,於是想起影像會是有趣的切入點,《新紮師妹》可以談女警發展,《無間道》又可討論警察入職審查。一哥跟成龍大哥合唱、與志偉攬頭攬頸,畀隻手指公即赴湯蹈火,令人好奇他們的關係,「他們冇講錯,警察與演藝界之間有緊密合作」,警察公共關係科下設影視組,警方協調電影拍攝都有助建立形象。 今天還能拍出《新紮師妹》那類開心警察喜劇嗎?「再拍我哋都冇人睇」,迷思今天逐漸拆解,「現在再拍《PTU》都冇人睇。很多年輕一代覺得使乜你拍啫,過去大半年乜都睇晒」。 英雄故事「全部得失只有寸心知」,是不是警隊當下心聲?處長所言是飲大咗抑或實情?學者無意多作推測,「我不會過度...

  3. 2018年6月19日 · 【明報專訊】暑假就到啦,小朋友報暑期班,Mama覺得唔一定要學中英數理,更唔好為考張cert而去學,返暑期班係等小朋友唔好日日坐喺屋企打機瞓覺無所事事,兼畀個機會佢哋識多啲新朋友同接觸吓新事物。

  4. 2020年3月26日 · 【專訪】現年49歲、印度裔的喬寶寶,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曾任職懲教署二級懲教助理,2005年參加綜藝節目《殘酷一叮》,憑一曲《愛情陷阱》出戰,雖然唱到甩key,卻一唱成名,從此展開演藝事業生涯。入行十多年,嘗盡喜怒哀樂、起跌得失及人情冷暖,最後意興闌珊,決定本月底返回蘇格蘭 ...

  5. 2020年9月13日 · 明報專訊21歲智障青年屆齡離開特殊學校宿舍搬回葵涌的家四日被母親勒斃。 鍾太Monica聽到這單新聞,一夜無眠。 她想起肚裏懷鍾wing時,「成長路都幾順唯一出世後是大關卡」,醫生告訴她兒子是個特別的孩子在鍾wing出世第三天她把手伸向他的脖子只是最後關頭有聲音告訴自己你這樣做要坐監。 她說起依然感觸哽咽。 如今鍾wing長大了,是智障人士自我倡導組織「卓新力量」的副主席。 在葵涌事件發生後,組織呼籲聯署,內容開首是五名智障人士的話,他的那句是,「我要《殘疾人權利公約》」。 仲講宿舍 落後到嘔!

  6. 2023年6月11日 · 他們的歷史參與及貢獻的記載不勝枚舉除了有關富裕的印度商家及資助興建大型社會建設的慈善家以外),但有關南亞裔基層勞工甚至在不同紀律部隊的努力及貢獻就被隱蔽箇中當然有引伸到階級問題而這去歷史化亦變相為當局找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