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1日 · 現行勞保採最高五年投保薪資平均值計算相較OECD國家超過半數以終身計算多以二十四四十年平均計算有很大落差建議勞保可以採最高十五年平均薪資計算因公教人員保險雖然目前採計十年薪資平均值但未來亦可能考量以十五年計同為職域相關的社會保險採取相同計算基礎亦是於理有據。 ⠀⠀⠀⠀⠀⠀⠀. 第三為費率。 目前勞保現行費率為10%,若加計勞退職業退休金雇主最低提撥6%,共計16%;相對OECD國家公共年金制度的平均費率19.6%,超過半數介於15~28%,勞保費率不算高。

  2. 2021年5月1日 · 1. 對保險公司的影響. 保險公司有3個利潤來源,也就是3差:死差、利差、費差。 這3差保障著保險公司的利潤。 此次的第六回經驗生命表將會使臺灣保險公司的「死差益」產生變動。 死差益是實際死亡率低於預定死亡率,按預定死亡率收取的純保費支付實際死亡成本後有盈餘而產生的利益。 保險公司過去計算保費時,高估了未來的利率,營運上有「利差損」,因為臺灣過去的死亡率被高估,許多保險公司是採用「死差益」來填補「利差損」,對此,逢甲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彥志博士表示:「這就像損害了A的利益,來填補B的缺口,但保險公司應銷售公平定價的產品,保費精算本來就應該精算正確的價值。

  3. 2019年1月1日 · 1.變額壽險: 繳費時間與金額固定,保額則會隨著投資標的之價值變化而有所變動。 再者,也能視客戶保障需求不同而調整保額。 2.變額萬能壽險: 具有繳費彈性,保額則隨著保費調整與投資標的損益而變化。 3.變額年金保險: 屬於遞延年金,並無壽險功能,所繳保費全部用以投資,遞延期滿之後可以一次領回或分年提領,保證給付年期則視各公司、各商品而有所不同。 或許民眾會有疑問:為什麼我不乾脆直接去買基金,再買壽險保障自己就好? 這樣的選擇自然不算錯,根據客戶的家庭環境與經濟狀況,這樣或許還能為客戶帶來更完整的保障與更高的收益。

  4. 2021年8月1日 · 根據理財金三角理論,將年收入劃分為10等分,其中6成用於生活花費、3成用於中長期的儲蓄及投資理財,剩下的1成則是風險管理,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分配。 年輕族群先以年收入的10%的金額購買足額的醫療險與長照險,這是大致保障充足且客戶可以負擔的金額。 而當收入增加後,醫療保障也要拉高,因為一旦生病或住院,無論是對個人或是家庭的損失都會更高。 現今人口結構與生育習慣改變,已經不會生很多小孩,甚至不生小孩的頂客族比例也逐年提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長照險的重要性更被凸顯,許多客戶會覺得長照險過於昂貴,但實際計算下來,光是看護與日常用品及飲食每個月就數萬元不等,再以平均長照時間13~15年計算,更是一筆一般人難以負擔的費用,結果往往會嚴重侵蝕自身退休的老本。

  5. 2020年10月1日 · 臺灣高齡化急速進展為此金管會於2014年正式開放保單活化政策開放終身壽險在繳費期滿後可以轉換成健康險年金險長照險等險種以因應長壽風險的需要但開辦了那麼多年雖然已有多家保險公司投入但無論是件數與金額都是逐年大減6年來統計約只有近5,000張保單進行活化今年上半年更只有11張保單進行轉換成效顯然不佳。 但理論上來講,符合可以轉換資格的保單應有數百萬張之多,為什麼大家都不認同這立意甚佳的政策? 我認為,應該先來談談保單活化為什麼值得我們關注! ⠀⠀⠀⠀⠀⠀⠀. 握有不需要的保險保障,還是轉換成可對抗長壽風險威脅的利器?

  6. 2020年9月1日 · 保險業務工作歷練──培養出終身受用的能力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 通過. 黃俊文業務漫談. - 2020 年 9 月 1 日. 0. 7414. 鑑於黃俊文副社長過往在壽險行業長達三十八年的經歷,其在業務線上之所見、所聞、所為之經驗,藉由本專欄分享:心態建立、現況趨勢、組織發展、展業技巧、從業體悟等,都化為文字給第一線的從業人員與團隊領導人參考。 前些日子聽廣播節目,主持人趙少康先生談起他在年輕時的業務經歷及當時培養出的能力,讓我想起過去還在保險公司任職時,常提到的一段話:「任何的工作歷練都多少會培養出能力,只是有些能力在離開原職場後就很少再派上用場;而有些工作所培養的能力可以帶著走,能讓自己終身受用,其中保險業務工作歷練所養成的能力,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7. 2019年9月1日 · 904. 退休究竟需要準備多少錢才足夠? 還需要考慮哪一些方面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必須從退休年齡平均壽命健康情況等考慮若以現值計算每年需要的費用當然是愈早開始準備愈好進而養成一種習慣把一定資金放在退休帳戶內。 來自香港友邦保險S-CAN區域分區經理蔡榮躍,在和客戶討論及規劃退休生活,會從各層面仔細討論評估,除了給予保險理財規劃,也給予正確的觀念和提醒。 老有所醫:退休後要思考的大事. 談到退休,除了大家認知的金錢外,健康、退休生活的預設和想像、居所及伴侶等都是重要因素,其中金錢和健康是2個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 倘若及早規劃及正視退休生活,再檢視自己的收入和需求,就不難發現退休離我們其實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