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產片《歲月神偷》揚威第六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勇奪水晶熊獎「新世代」最佳影片獎,成為首部香港製作電影於柏林揚威。電影折射本的六十年代,主要於上環永利街取景,那麼到底六十年代時的香港是什麼樣的呢?是黑白的?是彩色的?制水?暴動?

  2. 從六十年代至今,每逢中秋佳節和追月夜, 園的草地、屋村的公園例必人頭湧湧。不少家庭扶老攜幼帶備燈籠、月餅、芋頭及時果在園草地席地而坐,欣賞月色。情侶們和小孩子更會在月餅罐內點起蠟燭,砌出各式各樣的圖案,令園在中秋之夜 ...

  3. 大會堂建築設計簡約,在眾多維多利亞式建築群中,鶴立雞群,經典的包浩斯風格,配合其多功能用途,可謂「式文化中心」的典範作。 香港第一間大會堂於1867年由巿民集資興建,及至1869年11月2日由當時訪的愛丁堡公爵艾爾弗雷德王子主持揭幕儀式。

  4. 早年於五、六十年代,在新界郊區到處可見農田,最主要地區為元朗、錦田一帶。到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及在1998年中國內地農產品可無限額地大量輸入本,香港農業式微。直到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低迷,以往作為經濟支柱的零售業、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等,齊受打擊 ...

  5. 廣場北面的干諾道中行人隧道於1959年4月2日啟用,是香港首條行人隧道,連接愛丁堡廣場碼頭及香港大會堂。1980年2月12日,鐵中環站及其位於皇后像廣場的出入口(K出口)啟用,川流不息的行人成為了皇后像廣場平日的特色景象。

  6. 彌敦道最初命名為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以紀念1861年來接管九龍半島的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至1887 年,彌敦道(即當時的羅便臣道)的範圍只是南至中間道,北至柯士甸道。到1904年,香港總督彌敦爵士大力發展九龍半島,為了 ...

  7. 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是香港首條由九龍通往香港島的過海行車隧道,於1969年9月1日動工,1972年8月2日通車,耗資港幣3.2億元。隧道全長1.86公里,以沉管式隧道建造,車速限制70公里。跨越維多利亞,將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兩岸獨立的道路網絡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