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4日 · 大部分耳念珠菌帶菌者都沒有病徵,當醫院發現有病人受感染後,都會進行追蹤、篩查,從而發現其他帶菌者。 徐醫生指,耳念珠菌一般不會影響到健康人士,但當人體的抵抗力差,例如是長期病患者、癌症病人、正服用抑壓免疫系統藥物的病人等,則較大機會感染。 立即瀏覽! 感染耳念珠菌有何後果? 當人們接觸到耳念珠菌,若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的話,一般都不會引發感染或出現病徵。 然而,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或者身上連接導管,例如尿喉、中心靜脈導管或其他入侵性醫療用具,耳念珠菌就有機會進入血液,引起入侵性感染,會出現頭暈、發燒、血壓偏低等病徵,免疫力較差人士甚至可能引致敗血症。 數據顯示耳念珠菌入侵性感染,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至六十。 耳念珠菌難以對付?

  2. 2023年6月1日 · 耳念珠菌是一種新發現的多重耐藥真菌,於 2009 年首次在日本一名患者的外耳道中發現並分離。 耳念珠菌感染大多與醫護環境相關。 雖然耳念珠菌可於患者身上繁殖數月而不引起症狀並在環境中持續存活,但它可能會引起致命的嚴重感染。

  3. 本港間中便有院舍或醫院出現耳念珠菌的群組感染個案,長者、免疫力弱人士尤其高危,大家都要加倍注意及預防。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曾指出,耳念珠菌是其中一種 念珠菌,屬於真菌類別,它首次於2009年在日本一名病人的耳道中發現,故命名為耳念珠菌。 其實耳念珠菌可寄居於人體其他器官,目前大部分耳念珠菌皆並非在耳道發現。 該菌可於身體的不同部位繁殖而不發病,例如腋窩、腹股溝、鼻孔、外耳道、傷口、尿液、呼吸道、消化道、女性陰道等,而大部分帶菌者都沒有症狀,也不會影響健康人士。 但當身體的抵抗力轉差,例如患上長期疾病、 癌症 等,便有較大機會發病,並可造成 尿道炎 、陰道炎等疾病。 而該菌一旦入血可造成入侵性感染,情況嚴重更可誘發 敗血症 而導致死亡,不容忽視。

  4. 2023年3月31日 · 具有高抗藥性和致命風險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在美國多個州份蔓延,有三分之一患者在90天內病逝。 而本港近日亦出現耳念珠菌蹤跡,九龍醫院、香港佛教醫院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先後爆發耳念珠菌個案組群。 本文將整合耳念珠菌的症狀、高危人士和治療方法。 最新影片: 甚麼是耳念珠菌? 衞生防護中心指出,念珠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的真菌,尤其在濕和暖的環境;亦常見於人體口腔、消化道、皮膚及女性陰道,偶然會引致感染。 耳念珠菌的抗藥性一般比其他念珠菌較高,視乎感染的部位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可從輕微至可能危及生命,甚或致命。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曾受訪表示,耳念珠菌在2009年首見於一名日本病人的耳道,近年更於歐美醫院流行。

  5. 耳念珠菌是念珠菌中为数不多能够让人类感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真菌,可以侵入血液,感染心脏、脑等人体重要器官。 通常情况下,耳念珠菌主要感染免疫系统较弱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体弱的老年人、新生儿、糖尿病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及术后患者等,对正常免疫力的健康人群发生感染的风险较低。 目前,耳念珠菌大多数菌株对 氟康唑 耐药,不同菌株对其他的抗真菌耐药性存在差异。 在美国,约90%的菌株对氟康唑具有抗性,30%对 两性霉素B 具有抗性,5%对抗 棘白菌素 (英语:Echinocandin) 具有抗性。 [11] 对于多重耐药性的病例,可使用高剂量多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 [12]

  6. 2019年4月9日 · 美國自2013年來通報近600起「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感染病例,且近半患者在90天內死亡,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已將它列為「緊急威脅」。 面對這個具多重抗藥性的黴菌,到底該如何自保? 耳念珠菌最早是2009年從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被發現,後來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十餘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 台灣曾在2018年出現一起56歲男性輕症感染案例,且感染源不明。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患者有糖尿病和天疱瘡,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 去年4月因皮膚感染,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兩種抗黴菌藥物治療才痊癒,但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也沒有引起醫院群聚或社區擴散。

  7. 耳念珠菌感染是一種新發現的多重耐藥真菌,可能會引起致命的嚴重感染。

  8. 念珠菌 (學名: Candida auris)是一種 真菌,它首次發現於2009年,是在日本東京都老年醫院一位70歲的日本女性的耳道中分離出來的。 [1] 耳念珠菌可引起 侵襲性念珠菌病 (英語:Invasive candidiasis),如念珠菌菌血症、心包炎、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 念珠菌是廣泛存在自然環境的真菌,常見於口腔、消化道、皮膚及女性陰道。 [2] 通常情況下,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容易感染耳念珠菌,健康人通常不會感染耳念珠菌,因此耳念珠菌對於普通公眾的健康威脅較低 [3]。 它能夠長期存活在患者、醫護人員的皮膚表面以及醫院設施表面。 由於其 多重耐藥性 (英語: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致死性高、感染診斷困難,它被稱為「超級真菌」。

  9. 2023年6月1日 ·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发现的多重耐药真菌,于 2009 年首次在日本一名患者的外耳道中发现并分离。 耳念珠菌感染大多与医护环境相关。 虽然耳念珠菌可于患者身上繁殖数月而不引起症状并在环境中持续存活,但它可能会引起致命的严重感染。

  10. 2020年7月疫情期間,醫管局九龍西醫院聯網一度出現耳念珠菌爆發 ,大部份屬帶菌者而沒有病徵但耳念珠菌一旦入血,會造成入侵性感染,致命率可高達3至6成,加上耳念珠菌亦有多重耐藥性,治療上較棘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