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馬頭圍(Ma Tau Wai),位於香港 九龍城區的中部,九龍城以南,靠背壟北面,主要為住宅區。 馬頭圍原名碼頭圍,因為古時九龍寨城附近的龍津碼頭而得名。龍津碼頭建成前,該處的地名為古瑾圍,即現今的聖德肋撒醫院旁的露明道公園。而南部二皇殿山[1] 下設有二皇殿村,「二皇」則指宋朝時 ...

    • 概觀
    • 歷史
    • 註釋及參考資料

    深水埗區(Sham Shui Po District),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西北。北面以琵琶山、尖山和筆架山與沙田區為界,南以界限街與油尖旺區為界,西面以昂船洲新填海區及西北面以呈祥道和荔景山路與葵青區為界、東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九龍城區接壤。2016年人口有405,869人,陸地面積936公頃。

    早在新石器時代,長沙灣附近就已經有人居住。位於李鄭屋的東漢古墓——李鄭屋古墓,引證了香港的滄海桑田,因為從發掘的經過,發現當時古墓在建造之時位於海邊,但發掘的時候位於山邊的古墓與海邊已有一段距離。

    深水埗區一帶位處界限街以北,屬於新九龍地區,因此到了1898年才由英國管治。當時區內一帶主要有九華徑、長沙灣、深水埗及九龍塘四個主要聚居地,人口約3,000人,居民主要靠務農、種花、捕魚及航運貨物維生。深水埗是當時一帶的市集,並設有一個碼頭將貨物轉運到香港島。深水埗便因該碼頭而得名。

    1920年代起,政府發展旺角一帶,其北部的深水埗及長沙灣一帶也相應被發展。加上當時海外華僑的投資,使該區成為戰前九龍的主要工業區,設有紡織、製衣、五金及搪瓷工廠。

    1940年代末,大批難民踴入香港,當中不少人在深水埗區內興建木屋。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使很多災民失去家園,令香港政府在該處興建香港第一個公共房屋——石硤尾邨。

    1.Survey & Mapping Office, Lands Department Hong Kong.(2017 Oct) Hong Kong Guide Gazetteer of Street and Place Names 2018. Hong Kong: Survey & Mapping Office, Lands Department.

    2.即昂船洲政府船塢、昂船洲海軍基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等地,而非因1990年代填海工程而成為葵涌貨櫃碼頭範圍的部分

  2. 九龍坳(Kowloon Pass)是香港的一個山坳,位於九龍半島北部 沙田區,獅子山之西及畢架山之東的360米至379米高無名山峰與獅子山之間。九龍坳以南為 黃大仙區的馬仔坑,以北則為 沙田區的顯徑。在交通尚未發達的時代,九龍坳與其東面距離約1.5公里的沙田坳,都是往來九龍與沙田之間的交通要道。

  3. 渡船角(Ferry Point),位於香港九龍佐敦以西,屬油尖旺區的一部分。渡船角過去曾是已拆除的佐敦道碼頭及鄰近巴士總站所在地,因西九龍填海計劃被填平,現時該地除有文華新村外,亦有港鐵柯士甸站、高鐵西九龍站及以柯士甸(Austin)命名的屋苑——The Austin及Grand Austin。 八文樓及柯士甸站 ...

  4. 運頭塘(Wan Tau Tong),即運頭塘邨(Wan Tau Tong Estate),原為運頭塘村,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運頭塘的名字有兩個傳說,因為是當地是客家人,而圍頭人聽錯陶為頭,由運陶變運頭。另一個比較可信的,是較外海的地方,有一個運尾塘水域,由細船轉上大船。細 ...

  5. 九龍仔(Kowloon Tsai)是位於九龍城區九龍城與九龍塘之間一個地區。坊間最認同九龍仔的範圍除了九龍仔公園、格仔山外,其他範圍均模糊,一般西面的地區例如浸會大學及瑪利諾學校會被當作九龍塘,大坑東一帶被當作石硤尾;東面的何家園會被當作九龍城。 九龍仔的格仔山在啟德機場尚在運作 ...

  6. 大埔七約是大埔區中的七條村落,包括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1]、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全部為非鄧姓的村落。 清嘉慶年間,大埔以北的泰亨村文氏計劃在「大步墟」建屋及開設商舖,但遭到大埔頭鄧氏家族的阻攔。光緒十八年,新安知縣裁定「大步墟」為鄧氏稅地,其他氏族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