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1月6日 · 大腸癌常見症狀排便習慣改變. 1. 排便次數改變. 每個人的排便次數會因應飲食習慣和身體機能而異,但如果排便次數急劇轉變,或變得不穩定,例如在便秘一段時間後,又突然出現肚瀉,就要格外留意。 排便次數過於稀疏可能因為腸腫瘤阻塞排便,而次數變密則可能是腫瘤令腸臟蠕動變快,令排便次數頻密。 2. 大便後仍有便意. 如腫瘤出現在接近肛門位置,或會令患者產生持續有便意的錯覺。 3. 血便. 大便見血或糞便呈黑色,都是大腸癌症狀之一。 雖然痔瘡或其他腸胃疾病也有可能導致血便,但由這些疾病引起的大便出血通常為鮮紅色;如血便呈暗紅色或黑色,便有可能是腸腫瘤出血。 4. 其他排泄習慣改變.

  3. 大腸癌常見的病徵包括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大便後仍有便意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4. 2021年6月11日 · 早期大腸癌可以是無明顯症狀但只要適時檢查仍然可以預防及降低風險。 針對大腸癌,究竟有哪些症狀我們要特別留意呢? – 大便有血或呈黑色. 糞便帶血及黏液為大腸癌的重要症狀,但患上腸胃炎也可能出現相似症狀。 如出現此情況,我們應該諮詢醫生並進行合適檢查,以了解是腸胃炎還 是大腸癌所引致的。 –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間歇性便秘及腹瀉是另一個重要症狀。 當間歇性便秘及腹瀉延續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便須多加留意。 因為這可能顯示大腸內部出現閉塞的情況,令大便不能沿腸道抵達肛門正常排出。 大便需要軟化,或被細菌將其變成糊狀,才可將大便排出。 – 大便後仍有便意. 有些人經常在大便後仍有便意,好像糞便總是排不清。

    • 血便。
    • 排便習慣改變。因著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的不同,排便次數也會有所不同,但要注意 大腸息肉 癌化後的影響,因為大腸無法再有效吸收水分、排除廢物,所以以下排便問題亦會出現:
    • 腹部疼痛及痙攣。因為大腸位在腹部,所以只要出現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就會有排氣困難的問題,包括像 脹氣 及腹部痙攣。或許對有痔瘡或 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人來說,腹部疼痛很常發生,但若是最近才開始,且每次都持續很久,就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了。
    • 疲勞。如果你發覺即使有好的睡眠,身體還是很疲勞,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 慢性疲勞,在大腸癌患者身上的慢性疲勞,很可能是癌細胞將身體能量消耗的結果。此外,血便所造成的失血也會導致疲勞,加上體重減輕和排便習慣改變,無力感亦會隨之產生。
  5. 根據統計,大腸癌好發部位約有 4 成發生在直腸和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接處,3 成發生在乙狀結腸,其他 3 成則分別發生在結腸的其他位置。. 圖片來源 / 癌症問康健. 其中發生在直腸的腫瘤,因接近肛門,引起的症狀如血便、排便次數增加大便變細等,較為明顯 ...

  6. 以下是大腸癌較常見的症狀: 排便習慣改變,如持續出現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 排便後仍有便意,有排便不清的感覺. 大便由粗條狀變為幼條狀. 大便帶血,視乎腸道出血位置,血會呈鮮紅或深色. 因腸道出血而導致缺鐵性貧血. 腹部不適,如疼痛、絞痛或腹脹. 原因不明的疲倦和疲勞. 無故體重下降. 早期的大腸癌可以完全沒有症狀,而且以上臨床症狀亦有機會由其他腸道疾病引起,例如腸道感染、痔瘡或腸易激綜合症等,所以病人很容易會忽略其嚴重性,以致當確診大腸癌時,病情已經發展至晚期,大大減低治癒機會。 所以一旦出現以上徵狀,應立即求醫,找出病因作出治療,切勿因爲心存僥倖而延醫。 大腸癌成因及風險因素. 雖然導致大腸癌的確實成因未明,不過大部分大腸癌個案皆與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例如: 肥胖或超重.

  7. 香港常見癌症 > 大腸癌. 癌症實況. 預防. 癌症診斷. 癌症治療. 病人支援. 補充資料.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在2021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89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3%。 當中,男性有3 427宗,而女性則有2 472宗。 在2021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80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8歲。 特定年齡組別發病率自50歲起顯著上升。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1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4比1。 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 在2021年,大腸癌導致2 29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2%。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