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日 · 廣論消文322-1 322頁4行-323頁2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未二、修彼方便 第二,修彼方便,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趣入修習靜慮的方法:應當思惟修習靜慮的勝利和不修靜慮的過患,這在講奢摩他時會

  2.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談〈六家要旨〉》:. 「……太史公學天官于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于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閑,湣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

  3. 2020年10月8日 · 1.一重是能引、所引,2.一重是能生、所生。 從能引到所引中間從因感果的時間差別很大。 有可能種了能引的因,要經過無量以後才感得所引的果,也有可能下一世就感得所引的果。 而下面能生、所生這一重因果當中沒有間隔,只要有能生,第二所生一定出現。 因為整個生死輪迴的過程當中不外這兩重因果,所以先說明兩者個別的時間間隔。 新譯廣論. 在「能引支」及「所引支」之間,既有可能距離無數劫時間,亦有可能在下一生即會生起「所引支」,不會隔很多生。 由於「能生支」(愛、取、有)及「所生支」(生、老、死)不會隔生出現,所以最快可在兩之中圓成。 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 什麼是兩生圓滿?

  4. 2018年10月21日 · 明因果,了因果 (講師秋伶) 2018.10.21. 一、前言:. 佛家:「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涅槃經》.

  5. 2020年10月27日 · 廣論消文200 200頁8行-201頁6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未、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治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妄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除了貪、瞋、癡、慢

  6. 2013年9月10日 ·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第品 安忍. 寂天菩薩 造.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若心執著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弒害。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不欲我與友,歷苦遭輕蔑,聞受粗鄙語,於敵則相反。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7.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第一章 將材. 一、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 苦。. 治兵之材,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 不治。. 故第一要務在此。. 不怕死,則臨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