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3日 · 董建華特首時期,推動了香港政府的「高官問責制(accountability system)」。 理論上,問責制是民主政治的常態,高級政府官員(相當於台灣的政務官)對民選政府與議會負責。

  2. 2014年10月20日 · 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下的第一位香港特區首長,直到 2005 年才因病請辭,在其任職內,香港曾爆發多場大規模示威,也讓董建華的治理方式引起諸多爭議。 依照這樣的情況看來,自 1997 年後,不論誰當上香港特首,他都注定要面對許多統治上,以及缺乏民意基礎的困難。 身為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的野心與自信心皆極大,但是他並沒有相襯的能力能夠領導一個習慣英國憲政體系的公務員體制。 公務員守法、依法辦事的習慣,竟成為董建華施政的最大阻力。

  3. 首任特首董建華在經濟不景時曾經慫恿港商「北上發展」,很多人破產收場,亦有很多人回來表示,香港人根本無法打入中國人的圈子。 香港人到中國讀書,回來也多數表示,自己是被「差別對待」的一群。

    • 常常為了稱呼傷腦筋?在外商,直呼名諱很正常!
    • 台資、外商企業文化大不同!
    • 階級意識太重→組織越來越軟爛
    • 觀察「有沒有人敢對主管拍桌」決定要不要繼續在這家公司待下去
    • 你可能會有興趣

    我職涯的前 10 年都待在外商,但又不是真的很「純」的外商,或者是說,不是由當地人所成立的企業。但即便是這種「外不外、local 不 local」的文化,還是跟純台資的公司有很大的區別。 舉例來說,我在外資銀行上班的時候,雖然階級意識還是有一些,但至少「直呼其名」是很普通的事情;而很多從本土銀行甚至公股行庫轉職過來的同事,可以很明顯發現他/她們在生理上很難做到這件事。 每每要直呼「Kevin」或「Victoria」的時候,臉色都很像不小心誤食了什麼壞掉的東西一樣……甚至在草擬 email 的時候,也會對稱呼很難下決定。 我不只一次看過 email 上的抬頭出現「Vicky 總」或「Andrew 經理」這種不東不西的稱謂……

    話又說回來,台灣企業雖然階級意識重,但是也比較溫情。早上還開會下午就拿紙箱收東西走人的情境,幾乎不會出現在台灣。但也因為這樣,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企業乃至整體的競爭力。 美資企業像是新陳代謝比較好的人,不但「固定」排毒(很多美國公司是在獲利最好的時候大幅裁員,因為那個時候最有錢付遣散費),即便身體偶有不適,也能立刻壯士斷腕。 台資企業則像是身體一直要好不壞的人,雖然沒什麼病痛,但也不是體能最好的那一個,說到底就是因為贅肉太多了。

    階級意識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就是底下的人不敢挑戰上層的人的意見。 但就我自己的經驗,一個企業競爭力的基礎,是來自中層主管,也就是局部性執行專案或計劃的人。 基層員工基本上負責的是日常事務性的運作,或是一些很基礎的業務開拓;高階管理層掌管的是大戰略方向,以及組織文化的走向。 中階管理層等於是執行及策略面的樞紐:既要能夠貫徹命令,也要能夠在第一線發現企業面臨的問題。 而階級意識重,會導致中層員工即便在市場第一線發現問題所在,但是因為無法(或不敢)挑戰上層權威,因此就讓問題「放吼伊 nua」。

    我曾聽過某外資投行的朋友分享:每當他換到一個新工作,會仔細觀察辦公室裡有沒有人敢對主管拍桌子;如果一年下來都沒人敢對主管拍桌子,但私底下抱怨仍舊不斷,他就會默默開始準備離職的計劃。即便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再一年,他也會做好離職的準備。 「不是因為我不喜歡權威管理模式,而是當一個組織只能有一種聲音的時候,要嘛主管是超級強人+超級天才,要嘛就是大家都是唯唯諾諾的庸才。」 「那,我為什麼要浪費我的職涯在跟一群庸才打拼呢?過個水可以,但長相廝守就不必了」 「那難道都沒有碰到第一種情況的嗎?老闆是超級強人+超級天才那種」他咧開嘴笑了。 「你傻了嗎,真正的超級天才自己腦中都不只一種意見了,怎麼可能讓組織裡只有一種聲音呢?」 #話說我還有看過新創公司裡開會開到翻桌子的 #其實翻完蠻尷尬的 #因為那時候我剛好鞋...

  4. 2019年5月24日 · 有工程師背景的時力新竹立委參選人高鈺婷,就認為這起案件,極可能對台灣產業造成重大危害!所以她呼籲郭,不應該再把問題丟給別人、含糊其詞,務必正面回應!就來看看,這起事件的發展脈絡,到底有哪些漏洞。(責任編輯:黃梅茹)

  5. 2017年1月11日 · 歌仔戲界資深前輩小明明在2017年1月7日突然辭世,留給台灣社會無比的追思,也喚醒不少人的歌仔戲回憶。 小明明本名巫明霞,出生於歌仔戲世家,與楊麗花、葉青、柳青歌仔戲天后等人齊名,她在4歲時就開始客串登台演書。 台灣歌仔戲鼎盛時期,在電視台的黃金時段,只要是歌仔戲節目,幾乎都可以看到小明明演出的身影。 歌仔戲從戰後到1990年代初期,幾乎是台灣人娛樂生活的一部分。 歌仔戲是台灣廟會野台戲的主戲,台灣人也以「扮大戲」稱呼歌仔戲,廟會酬神戲主角一定是歌仔戲,因此歌仔戲才有「大戲」之稱。 戰後的1956年至1981年,是台灣台語電影的興盛時期。 當時的台灣,北京話不普及,台灣人常用語言僅剩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台語人口超過75%,因此台語電影與戲劇需求量高。

  6. 2018年1月15日 · 《財訊》報導指出,組織改造後兩個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和夫人謝逸英宣布,將價值 150 億元的股票贈與鄭平、鄭安,這批持股約占鄭崇華目前持股的近五成。 選在此時移轉持股,除了是因為贈與稅率即將調高,另一方面,也可看成是鄭崇華對鄭平的肯定與支持。 大刀闊斧改革,股價卻直直落,這是股東的不信任? 不過,就從 2017 年 6 月開始,台達電的股價一路下跌,台股 2017 年是史上最長的萬點行情,但台達電的股價 2017 年卻下跌近兩成,九百多億市值蒸發。 同時,市場上開始出現不少傳聞,直指台達電成長受阻。 「鄭家覺得,股票被賣得莫名其妙! 」一位和鄭平、鄭安熟識的友人轉述,「可能是離職員工向外資透露不當訊息,才讓外資大賣股票。 多位法人表示,「擔心台達電成長趨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