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21日 · 原來「狂」、「網紅」都是對岸用語! 你還記得這些詞在台灣都怎麼說嗎? 筆者大學時曾到北京當半年的交換學生,剛回台灣時有一次跑去 3C 用品店想買「行動電源」,沒想到自己劈頭就跟店員說:「我要買『充電寶』! 」只見店員一臉錯愕地看著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搞不懂何謂「充電寶」,還是搞不懂我是不是呆丸郎?

    • 當時的上層人士講話就是那麼怪
    • 英國腔又是怎麼來的呢?
    • 北韓著名播報員李春姬的腔,又是怎麼來的?
    • 台北國語,天龍人講的那種

    首先是廣播技術的不成熟。早期廣播主要是調幅(AM),偵測一個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幅度上的變化,再將信號電壓的變化放大,並通過揚聲器播出。雖然技術簡便,方便接收,傳播距離也比較遠,但這種廣播音質較差,不但音頻帶寬狹窄,而且任何相同頻率的電信號都可以對其造成干擾。 音質受限,語音清晰無疑非常重要。本來就嘈雜的背景音中,如果播音員的口音快而模糊,聽眾的耳朵就會受到折磨。而且,高頻聲音在早期技術條件下音質損失較少,因此老錄音在現代人聽來一般都更為尖利。 技術水平只是一方面,播音腔之所以怪裡怪氣,更直接的原因是早期廣播聽眾說話就是這個調。廣播技術誕生於 20 世紀初期,條件所限,負擔得起接收費的人不多,最早的聽眾主要是社會中上層。而且,其時正值大量新富人士試圖擠入傳統精英階層,口音向上層靠攏是提升身價的...

    在世界各地,上流社會的口音一般比較清晰,下層口音中消失的某些對立在上層往往得以保存。如英國上層的 RP 腔 lip lit lick 分明,但倫敦工人的發音則大多模糊難辨。同樣,20 世紀初北京上層的口語音系雖已與平民沒有音位上的差別,但他們讀書時仍保留入聲。 出於教養和身份,上流社會也往往更重視家庭成員說話的清晰度。例如有著悠久正音和演說傳統的英國,連國王喬治五世和撒切爾夫人都要請專人指導發音,中國的《顏氏家訓》也多次強調正音的重要性。在大眾聽來,這種對正音的執著往往顯得做作而疏離。 反過來,吞音、連讀這種大眾常見的語音模糊現象(如一般北京人讀「大柵欄」、「德勝門」的第二個字時),在注重清晰的上層口音中往往要輕得多。 所以,廣播中出身北京蒙八旗的言慧珠,說話時就幾乎沒有普通北京人常見的吞音...

    無論大陸還是台灣,民國口音都在初期得以延續。但不久之後,這種口音在大陸就不合時宜了。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展開。文革期間講求聲音的力量感,要體現血性和氣魄,讓各路牛鬼蛇神聽了膽戰心驚。之前那種發音清晰、感情相對中立的播音方式自然不符合需求。這種播音腔在今天的朝鮮仍是主流,比如著名功勛播音員李春姬,她氣吞山河的播音據說能讓敵人「肝膽俱裂」。 1978 年後,文革腔雖在黨政機關和軍隊的紀錄片中仍有保留,但普通電視節目中已難覓蹤跡。不過其內在精神已深植於大陸人的說話方式中,甚至不限於普通話——香港回歸前中國曾製作一檔宣傳基本法的粵語節目,播音員來自廣州,但在香港播出後惡評如潮,市民紛紛反映語調過於兇狠蠻橫,聽得很不舒服,最後不得不請了一位香港的播音員再錄一次。 此時台灣的播音腔調仍是以前...

    台灣的情況更特殊。標準意義上的國語來源於北京地區的方言,但台灣本地沒人說北京話。國民黨敗遷台灣後,外省人來自大陸各地,這些主要聚居在台北的「天龍人」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了台灣社會,他們通常用國語交流,因此其後代一般都能講一口相當標準的國語(如馬英九),被稱為「台北國語」。 為什麼「台北國語」會導致台灣腔變「娘」? 首先是外省人的出身。外省子弟的上層多來自江浙地區,台北國語的鼻音比較輕,ing/eng 這樣粗重的後鼻音在很多人的口語裡面不出現,和蘇州話、上海話類似,聽感自然比較軟糯。外省人中也有很多人說山東話等北方語言,但他們大多是眷村的下層軍官和士兵,對台北國語的形成產生不了什麼影響。 台灣本地人則以閩南話為主,閩南人講國語相當粗硬,被譏諷為「地瓜腔」。在文化中心台北,這種腔調顯然不入流。在國...

  2. 2021年2月2日 · 台語是指在台灣地區通行的閩南語,亦可稱為福佬話、河佬話等,是目前台灣最大族群的母語。 不過,你知道台語「不等於」閩南語嗎? 不只是發展的地區不同,在說法、用法上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 wikipedia,CC Licensed。 文/ 李南衡. 「台語」≠「閩南語」! 從雙方的外來語來看. 中國國民黨殖民政府很可惡。 我們說「台語」,他們趕緊改過來說是「閩南語」,我們說「台語連續劇」,他們就說「閩南語連續劇」才能上電視演出。 意思是沒有所謂的「台語」,我們講的是中國話的一種方言「閩南語」。 他們的用意就是不要我們台灣人有台灣意識,所以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不准我們用母語作為教學語言,也不讓我們學習台灣歷史、地理及文化。 我們要問的是:「台語」就是「閩南語」嗎?

  3. 2020年3月6日 · 1972年各台台節目被迫減少,或降低台語比例到16%以下,或限制時數(台語節目每天每台不得超過一小時,分散於午、晚間各播一次。 ),部分台語節目收視率再高,只能應聲倒地。

  4. 2020年10月2日 · 能用文音講話,事實上是讀書人的某種特權, 但是隨著人們刻意學潮到出水的文音、讀書人漸多等因素,許多字的文音其實已漸漸出現在一般口語,甚至取代了語音。 例如「涼」大家知道讀成「liang5」,但其實這是文音,語音讀成「niu5」(ㄋㄧㄨˇ),陣頭中走在神轎前舉的那支圓圓的東西就叫「涼(niu5)傘」。 涼傘。

    • 葵介 潮語1
    • 葵介 潮語2
    • 葵介 潮語3
    • 葵介 潮語4
  5. 2020年9月9日 · 過去《報橘》討論過許多台灣人西進中國後的發現;而本文將從中國文人的觀點出發,比較兩岸之間的差異。 究竟,這位經歷過「毛時代」的作者是怎麼看台灣現況的? (責任編輯:徐子捷) 中國人眼中的台灣。 圖片來源: needpix,CC Licensed。 文/裴毅然. 作者為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大興安嶺知青/復旦文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歷史所訪問學者(2018)/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副研究員. 當家三年狗也嫌,誰執政誰挨罵,全球政角必須接受的「職業附加值」。 想要不挨罵,只有學中共,獨霸話筒,黨禁言禁,不讓發聲,來一個「特殊國情」! 臺灣同胞對兩蔣時代的「戒嚴」沒好感,一直批評不斷。

  6. 2020年12月30日 · 我們先用一個比較理想化、沒有太多政治介入,且只考慮兩個語言的模型,假設 A 語言和 B 語言是音韻系統、構詞語法相似,相通度很高的語言,我們把兩者的關係暫且稱作方言關係。 這時候 A 是 B 的方言,B 也是 A 的方言。 如果我們假定 方言是語言的子集,那 A 和 B 兩個方言是「什麼語言」呢? 這裡就牽涉到命名權的爭奪,也是政治可以大大介入的空間,同樣的兩個相通度高的方言,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名字,印尼語和馬來語、荷蘭語和低地德語,也可以像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一樣用同樣的語言名。 因為這裡的「語言名」是一個共時概念,我們只是在幾個方言中選一個我們覺得具有代表性的、或者習慣的用法,所以我們可以說「印尼語和馬來語是方言關係」,當然也可以說「印尼語是馬來語的方言」或者「馬來語是印尼語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