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薄一波 (1908年2月6日—2007年1月15日),原名 薄书存 ,男,汉族, 山西省 定襄县 蒋村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人物,是 邓小平 主政时期的 中共八大元老 之一 [1] , 中国共产党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第一、二、三代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等职务。 薄一波早年就读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期间,创建 牺牲救国同盟会 、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并任 太岳军区 政委。 第二次国共内战 期间,筹建 华北野战军 ,任 中共中央华北局 、平津卫戍区政委。

  2. 2016年12月16日 · 胡耀邦是一位颇受欢迎的共产党领导人主张加快政治改革进程薄一波还曾为当局在1989年出兵镇压北京亲民主抗议者的行动辩护那次镇压导致成百上千人丧生薄一波在1992年。 China Daily, via Reuters. 八元老是由资深的中共领导人组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曾在毛泽东发起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清洗,但在邓小平于1978年重新掌权后,其政治生命焕发了第二春。...

  3. 评价. 著作. 荣誉. 家人生活. 遗迹.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胡耀邦 (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字 国光 , 祖籍 江西 吉安 [1] ,生於 湖南 浏阳 , 中国共产党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 第二代 主要领导人 之一,曾任 中共中央秘书长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胡耀邦早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 中国工农红军 ,任 红三军团 第五师第十三团党总支书记,参加 长征 。 抗日战争 期间,担任 抗日军政大学 政治部副主任、 中共中央军委 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第二次国共内战 期间,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 华北军区 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

    • 职务废除
  4. 2016年12月16日 · 胡耀邦是一位頗受歡迎的共產黨領導人主張加快政治改革進程薄一波還曾為當局在1989年出兵鎮壓北京親民主抗議者的行動辯護那次鎮壓導致成百上千人喪生薄一波在1992年。 China Daily, via Reuters. 八元老是由資深的中共領導人組成的非正式團體,他們曾在毛澤東發起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清洗,但在鄧小平於1978年重新掌權後,其政治生命煥發了第二春。...

    • 生平
    • 逝世
    • 家庭
    • 評價
    • 外部連結
    • 相關條目

    早年生涯

    薄書存7歲入學,1922年年從定襄第一高小畢業,考入位於太原的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1925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組織學校學生參加聲援五卅運動。該年年底1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次年,他即在國民師範學校中設立中共黨支部成立,並任支部書記,後改任中共太原地委下設北部委副書記,從事工人、學生運動。1927年,蔣介石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同年6月,閻錫山下令逮捕薄一波,薄被迫轉入晉北農村從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8年底,他到天津,任中共天津市委兵委書記、北方局軍委秘書長。次年,他在天津、唐山和正太、平漢鐵路沿線地區指導兵運工作,發動士兵暴動。1931年6月,薄一波在北平被捕,被判八年徒刑,關押在草嵐子胡同北平軍人反省分院,在獄中曾任中共支部書記。1935年,薄一波、殷鑑等十二名中共黨員因拒絕反省,而被北平國民黨軍法部門內定處以死刑。但因南京國民政府的批覆尚未下達,且因負責對監獄政治犯行刑的國民黨憲兵第三團根據《何梅協定》南撤,此十二人倖免於難。1936年6月,為避免日軍佔領華北後造成的中共被押幹部犧牲,經劉少奇率領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向中共中央建議,以各被押人員在退黨反共「...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通過其豐富的組織能力,薄一波以「戴閻錫山的『帽子』、說山西話、做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亡工作」方針,卓有成效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他通過改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大力發展山西民眾,並培養中共幹部,使得犧盟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群眾抗日團體。1937年3月,犧盟會的會員已經發展至二十萬人;1939年夏,犧盟會員發展到300萬人左右,成為山西民間抗日的重要組織力量。 此外,薄一波在閻錫山的支持下,組建山西新軍。1937年8月,新軍部隊「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成立,薄兼任總隊、第一總隊政委。只一年多時間,決死隊發展到4個縱隊,1個工衛旅,3個政衛旅,及戰動總會組建的暫編第一師。由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正式番號的,共9個師旅、50個團,總兵力達7萬。1937年11月初,薄一波率決死隊第一縱隊前往晉東南抗日前線,任山西省第三行政區政治主任,領導創建了太岳抗日根據地,配合八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底,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閻錫山在山西發動十二月事變,意圖消滅山西新軍。在八路軍的支持下,薄一波率部反抗,並於事後編入八路軍129師序列,他任決死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1...

    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薄一波任中央局副書記和軍區副政委,協助鄧小平主持日常工作:221。同年8月,其協助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上黨戰役和平漢戰役,並取得勝利。期間親自與高樹勛會晤,並促成其部易幟。1946年3月,他在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一屆二次會議上當選為議長,隨後參加了《中共中央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的起草工作。之後,他領導晉冀魯豫解放區率先開展土地改革運動。1946年7月,為保證劉伯承、鄧小平率主力執行主要方向作戰任務,薄一波與滕代遠負責軍區領導工作。 1947年7月,第二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後,薄一波主持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工作,任晉冀魯豫中央局第一副書記、代理書記,後赴河北西柏坡,參加全國土地會議,討論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此外,他還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支持徐向前在山西境內與閻錫山部決戰。1948年4月,中共中央成立華北中央局,薄一波任第二書記,後任第一書記[需要較佳來源]。同時成立華北軍區,他兼任軍區政治委員:480。同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薄一波當選為第一副主席,他在華北大部分地區應即完成土地改革,並全面轉入大生...

    2007年1月15日20時30分,薄一波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耆壽99歲(滿98周歲)。中共中央評價他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2007年1月21日上午9時,在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送別。

    父親,薄昌福(1875年-1938年),薄一波的父親。
    母親,胡秀清(1873年-1949年9月28日),薄一波的母親。
    第一任妻子,李如明,生女薄熙瑩,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長,丈夫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丹麥大使鄭耀文。

    官方新華社在報道薄一波去世的消息時讚揚他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而薄一波生前只自我評價:「我是『窮得丁當響』之時義無反顧跟黨走。」其子薄熙來談到父親時稱:「父親對我的幫助主要是教育。一個人將來能否做點事,主要看青年時代是否受到學識、品德和素質上的教育。我從我父親那裏得到很多這方面的幫助。」 山西王閻錫山:「我山西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文有薄一波,武有徐向前,如果這兩個人都為我所用,我就可以統治全中國,可惜他們都跑到共產黨那裏去。」

    永久的懷念——在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上的書面發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薄一波同志紀念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CTV-新聞頻道-薄一波同志逝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四集團軍、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
    中共八大元老、中顧委
  5. 2024年5月12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耀邦 (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字 國光 , 祖籍 江西 吉安 [1] ,生於 湖南 瀏陽 , 中國共產黨 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 第二代 主要領導人 之一,曾任 中共中央秘書長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和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胡耀邦早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 、 中國工農紅軍 ,任 紅三軍團 第五師第十三團黨總支書記,參加 長征 。 抗日戰爭 期間,擔任 抗日軍政大學 政治部副主任、 中共中央軍委 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 第二次國共內戰 期間,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第四縱隊、第三縱隊政治委員、 華北軍區 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 中國共青團 書記、 第一書記 。

  6. 是指1987年1月,以鄧小平為首的掌權的 中共元老 對時任 中國共產黨 最高領導人 、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胡耀邦 的一次政治行動並迫使胡耀邦辭職下野由於胡耀邦深入民心的改革作風以及整個下野程序存在的瑕疵使得史學界對此頗為爭議。 而此事也為兩年後的後續 胡耀邦之死 、 六四事件 埋下伏筆。 背景 [ 編輯] 1986年5月,作為元老代表的 鄧小平 約 胡耀邦 到家中談論 中共十三大 人事安排。 胡耀邦說:「我已年過70了,十三大一定要下來。 」鄧小平說:「我、 陳雲 、 先念 都全下。 你要下就半下,不再當 總書記 ,而再當一屆 軍委主席 或 國家主席 ,到時候再說。 」 [1] [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