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三百多年. 薄扶林村(5张) 康熙 年间 三藩之乱 时约有二千余人从中国大陆避难到此,成为香港岛的最早的原居民。 当地居民过去曾多次要求政府给予跟 新界 原居民等同的权益,但被政府拒绝之余,还面临被清拆的命运。 薄扶林村是中国香港一个历史悠久的乡村,位于香港岛薄扶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2. 薄扶林村位于港岛南区,是一条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村。早于清嘉庆年间(1819) 的《新安县志》便有薄凫林一名。现存的薄扶林村占地约四公顷,人口约有二千八百人。

    • 概览
    • 起源传说
    • 表演盛况
    • 乘车路线

    八月十五举行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舞火龙 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现代以藤草、榕树叶等制成,一般龙头约50公斤。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中秋节(舞火龙)是广东省省级非遗,其来源一说与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一说与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有关。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开展舞火龙活动。

    舞火龙,俗称“烧龙”,是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活动,大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客家人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在“金龙”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锣鼓,燃放舞动“金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秋舞火龙 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另有史记载 ,均禾片区曾在清朝咸丰年间面临一次严重的蝗虫灾害,村民通过在田地间进行“火攻”,最终保住了秋收的成果,从此以后,中秋节舞火龙就成为当地祈祷幸福、驱邪避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括了“起龙”、“采水”、“游龙引福”、“放龙归海”四个“规定动作”。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每年中秋节前石马村的有为青年就会准备好龙草(藤草、榕树、龙头铁架、龙须(榕树下垂的根)等),到中秋节当天开始扎草龙,一般下午18点前扎好火龙,20点开始拜祭各个祠堂,一般持续到24点左右。

    中秋节 当晚石马、清湖、平沙等地将按照惯例举行舞火龙巡游,而作为舞火龙发源地的石马村与清湖村将更加热闹隆重。石马村与清湖村除了在各自村里巡游之外,还将恢复旧时传统,即两村火龙一起到当地的平和大押、均和公所汇合,场面将更加热闹。

    2号线终点站嘉禾望岗B出口乘坐796到石马涌边大街北下车(定位:石马小学)

  3. 薄扶林古称百步林。由于该处一带以前为茂密的森林,有很多叫薄凫的鸟栖息,因而又被称为薄凫林。其后,地名被写成薄扶林,一直沿用至今。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亦曾被写成朴湖林。

  4.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北面沿海客家村落为驱瘟祈福每年定期举行的庆贺中秋节民俗活动。 活动在中秋节前后三个晚上举行。 大坑的居民每年都扎做新的火龙,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在供奉观音的莲花宫内为火龙进行开光仪式。

  5. 薄扶林村村民会于每年 农历 四月十五,即李灵仙姐的诞辰庆祝。在平日时亦会有村民前来灵塔向李灵仙姐的神位上香。而每逢过年过节,以及一年一度的 中秋 舞火龙 之前,李灵仙姐塔前都会有祭祀仪式。

  6. 中秋节傍晚,村里舞龙者将长龙抬到祠堂,点燃香火并插满龙身,举行隆重的火龙仪式。 之后火龙出巡,舞龙珠者前后倒走,左转右跳,引动龙头摆动龙尾,游街过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