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遺產包括李靈仙姐誕、薄扶林村舞火龍等。其中薄扶林村舞火龍在2017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2]。 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把薄扶林村視為「香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這也許是因為現今只有在薄扶林村才能發現原居民的後裔聚居的原因
有形的遺產包括傳統村莊房子、村莊設置、李靈仙姐塔、牛屎湖等。無形的遺產包括李靈仙姐誕、薄扶林村舞火龍等。其中薄扶林村舞火龍在2017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2]。 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把薄扶林村視為「香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
- 製作及舞動
- 安全建議
- 參見
最基本是以稻草紮成龍形,再插上香,例如香港大坑和薄扶林村、江西婺源以及台灣三義的火龍就沿用這種製作方法,但有些地區的製作材料有變化,例如埔寨火龍、四川客家龍、苗栗𪹚龍是用竹篾做成龍的軀體,再糊上紙而成。埔寨火龍又以煙花、火藥代替香枝,這樣火焰會隨着龍舞動而飛出,龍看起來也像火燒一樣。 有些火龍並不是直接把燃燒的物料直接插上龍身,而是由人向龍拋擲燃燒中的物料,造成「火龍」效果,稱為炸龍,例如苗栗火旁龍、四川的火龍、德江炸龍燈及富川炸龍等。
護臉罩護髮用品防煙呼吸用品2022年8月29日 · 无形的遗产包括李灵仙姐诞、薄扶林村舞火龙等。其中薄扶林村舞火龙在2017年获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2]。 一些史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把薄扶林村视为“香港岛唯一的传统乡村”。这也许是因为现今只有在薄扶林村才能发现原居民的后裔 ...
歷史 位於薄扶林的 薄扶林村 ,歷史可追溯至 清朝 康熙 年間 三藩之亂 時,約有二千餘人從其他地區避難到此,成為香港島較早的原居民。 清 嘉慶 二十四年(1819年)編纂的《 新安縣志 》,曾經提及薄扶林村是港島上的三條村落之一(另兩條為 赤柱村 及 香港圍 )。 據香港志高級編輯 蔡兆浚 考證,今日坊間指該村歷史可溯自清初 三藩之亂 (1673-1681)期間,有兩千餘人到此地避難的説法,相信源於 王韜 1882年出版的《弢園文錄外編 • 香港略論》。 王韜在文中將薄扶林稱為「博胡林」,寫道: 「博胡林一帶有屋二十餘家,依林傍澗,結構頗雅,相傳自明季避亂至此,蓋自桂藩之竄,耿逆之變,遺民無所歸遠,避鋒鏑偷息此間,不啻逃於人境之外,此為蹟之最古者矣。
在香港,中秋節有銅鑼灣 大坑的大坑舞火龍、薄扶林村的薄扶林村舞火龍。 海外華人地區亦有舞火龍,如 新加坡 沙岡萬山福德祠 在每年 土地誕 有 沙岡稻草火龍 。
由於李靈仙姐是唯一村內供奉的神靈,因此薄扶林村舞火龍都會拜訪此塔以作謝意。 祭祀 [編輯] 薄扶林村村民會於每年農曆 四月十五,即李靈仙姐的誕辰慶祝。在平日時亦會有村民前來靈塔向李靈仙姐的神位上香。
薄扶林村舞火龍 相關
廣告提供置富花園,深灣軒,香港仔中心,碧瑤灣,深灣9號,南灣及香港仔/鴨脷洲屋苑租售筍盤. 大量樓盤視頻,VR實景睇樓,Google 街景,隨時隨地網上睇樓,立即體驗E家傾即時問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