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西區薄扶林與南區薄扶林的交界約為薄扶林道119號啟明寺以北及以南。 地名來源 [ 编辑 ] 薄扶林地名來源的最普遍解釋,是由於該處一帶以前為茂密的 樹林 ,有很多 薄鳧 (即 棉鳧 )棲息,因而又被稱為 薄鳧林 [1] ,而此名可見於清朝嘉慶年間由王崇熙纂 ...

  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航拍角度的薄扶林. 薄扶林村 和 置富花園. 薄扶林水塘. 薄扶林及對岸的 南丫島. 薄扶林 (英語: Pok Fu Lam 或 Pokfulam , 粵拼 ︰bok6*3 fu4*6 lam4 [註 1] )位於 香港島 南區 及 中西區 ,是香港島的市郊部份之一,通常指北至 摩星嶺 、南至 瀑布灣 的 南區 區域,大部分為私人屋苑(如 置富花園 )及別墅為香港 中產階級 至 上層階級 人士的集中地。 地理位置 [ 編輯] 廣義的薄扶林北面為 摩星嶺 ,範圍沿 薄扶林道 及香港島西岸一直向南延伸,直到 瀑布灣 華富邨 一帶為止。

  3. 2023年10月1日 · 薄扶林地名来源的最普遍解释,是由于该处一带以前为茂密的 树林 ,有很多 薄凫 (即 棉凫 )栖息,因而又被称为 薄凫林 [1] ,而此名可见于清朝嘉庆年间由王崇熙纂辑的《新安县志》。 其后地名被写成薄扶林,一直沿用至今。 亦有指薄本来为泊(bok6), 泊凫林 意指为栖息著 凫 (即 野鸭 或 棉凫 )的树林 [2] 。 另有解释指薄扶林为 瀑布 (水的出口)的意思,因为在 壮语 中,林和薄的古壮语字分为淰和咟,解作 水 和 口 的意思 [3] 。 也有指薄扶林古称 百步林 ,亦有指薄扶林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亦曾被写成 朴湖林 或 博胡林 。 历史 [ 编辑] 位于薄扶林薄扶林村 ,历史可追溯至 清朝 康熙 年间 三藩之乱 时,约有二千余人从其他地区避难到此,成为香港岛较早的原居民。

  4. 據香港志高級編輯 蔡兆浚 考證,今日坊間指該村歷史可溯自清初 三藩之亂 (1673-1681期間有兩千餘人到此地避難的説法相信源於 王韜 1882年出版的《弢園文錄外編 • 香港略論》。. 王韜在文中將薄扶林稱為博胡林」,寫道: 「博胡林一帶有屋二十餘家 ...

  5. 薄扶林村 是 香港 一個歷史悠久的 鄉村 ,位於 香港島 薄扶林 ,在 置富花園 大約在17世紀已經建村而當時香港島尚未開埠所以有「未有香港便先有薄扶林村」的說法2013年10月9日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公布2014年監察名單香港薄扶林村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文化遺產顯示薄扶林村正受社會政治經濟變遷的威脅。 世界歷史遺跡監察名單1996年起推出,兩年公布一次,這是首次有香港歷史遺跡入選 [1] 。 有形的遺產包括傳統村莊房子、村莊設置、李靈仙姐塔、牛屎湖等。 無形的遺產包括李靈仙姐誕、薄扶林村 舞火龍 等。 其中薄扶林村舞火龍在2017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2] 。 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把薄扶林村視為「香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

  6. 薄扶林水塘 是 香港 第一個 水塘 ,位於 香港島 薄扶林 鋼綫灣 對上, 西高山 和 奇力山 之間的 薄扶林谷 , 薄扶林郊野公園 之內。 它分為上下兩塘,總共的儲水量約為26萬 立方米 (約6800萬 加侖 )。 歷史 [ 编辑] 在開埠初期,香港市民食水來源主要是來自附近的山澗溪流或自行開鑿的地下水 井 。 隨著城市發展,人口急劇膨脹,這些原始的供水方法開始不勝負荷,而且井水易受污染,引致 痢疾 ,開拓水源遂成為當時 香港政府 急需解決的問題。 當時香港的居民主要居住在香港島西北部的 維多利亞城 ,但香港島缺乏天然水源,而且可供開發的土地很有限。

  7. 薄扶林道 (英語: Pok Fu Lam Road )是 香港 連接 中西區 及 南區 的一條主要道路同樣也是 香港仔 、 鴨脷洲 薄扶林 前往 中環 、 上環 及 西區海底隧道 之主要道路。 道路由 香港島 西營盤 開始,經 石塘咀 及 龍虎山 ,並沿 西高山 及 薄扶林 直至 瀑布灣 ,連接 石排灣道 ,全長約4.9 公里 。 根據早期 香港幹線編號系統 ,薄扶林道屬於「71號幹線」。 薄扶林道大致可分為兩段。 第一段為薄扶林道的主要部份,起自香港島南區 瀑布灣 華富道 與 石排灣道 交界,環繞西營盤至 山道 ( 聖安多尼堂 )分界,四線來回行車。 第二段則由山道一帶下坡至 西邊街 與 皇后大道西 交界(前 西區裁判法院 )止,兩線來回行車,較為彎多路窄。 歷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