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3日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接受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訪問時表示香港多日沒新增本地個案加上疫情不會隨時間消失難用以往連續28天沒確診個案的標準審視認為現有條件放寬限制措施另外他提到郊外市區周末皆人頭湧湧限聚令已達不到目的執行相當困難有需要重新檢視。 他強調,應逐步放寬措施,邊境限制應是最後鬆綁,又強調全民需繼續帶口罩。

  2. 2020年5月17日 · 現行的限聚令各種處所限制將於5月21日屆滿政府抗疫專家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上周出現的荃灣本地個案群組仍未找到源頭加上未做到廣泛檢測限聚令及關口限制未是合適時候全面撤銷但認為若該處所或活動可以戴口罩料可以局部放寬袁國勇認為上周出現的荃灣本地個案群組仍未找到源頭加上仍未做到廣泛檢測限聚令及關口限制未適時全面撤銷。 (盧翊銘攝) 香港一度連續23日零本地感染個案,惟上周錄得共3宗未知源頭的本地個案,顯示隱形傳播鏈仍然存在。 限聚令及食肆、娛樂場所等限制將於本周四屆滿,袁國勇認為,若仍未找出上述本地群組的感染源頭,以及香港仍未做到大規模的病毒檢測,例如每日7,500個檢測,完全撤銷限聚令及其他限制措施實屬不智。

  3. 2020年5月7日 · 因應本地疫情漸緩政府近日逐步放寬限聚令以及對食肆各類娛樂場所的限制關口的限制則持續袁國勇稱,「開關是最後一步因全球多地仍有疫情而本港社會仍未有免疫力現時開關並非合適時機他又提到疫情或因天氣炎熱而略有減退但室內開空調的環境或有利病毒存留市民亦會不耐悶熱而除口罩加上預計之後各地間的人流流動會回復至冬天病毒有可能重臨。 料病毒來自武漢市場非實驗室. 近日有各地專家質疑,新型冠狀病毒是由武漢的實驗室人工製造且傳出,袁國勇在訪談間透露,自己認識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稱讚其為很好的科學家,亦認為病毒由她的實驗室洩漏出來的機會很低。 他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多於30個環境樣本對病毒呈陽性,病毒來自該市場的機會相信較高。

  4. 2022年6月6日 · 出版: 2022-06-06 07:30 更新:2022-06-06 13:20. 110. 新冠疫情肆虐近兩年半限聚令口罩令勤洗手等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醫院學校及安老院舍等亦引入嚴格感染控制措施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相關措施不 ...

    • 動態清零在港「水土不服」? 政界嘆「兩頭唔到岸」
    • 市民對防疫續厭倦 社會精英頻開腔
    • 袁國勇倡公布「復常路線圖」
    • 狄志遠:市民開始「抗疫反叛」
    • 湯家驊倡適度調節戶外活動規定
    • 田北辰倡4月開始有序放寬 否則經濟萎靡、資金外流
    • 葛珮帆有疑慮:或導致更多長者染疫
    • 蔡子強:港府改動政策較以往難轉身

    自第5波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以內地「動態清零」為口號,內地官方《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曾發文強調,「動態清零」才是合適選擇,往後「清零」與「共存」變為意識形態之爭,難以理性討論兩者利弊。 不過有心水清的政界人士分析背後難處:由於內地「動態清零」背後邏輯,是當有本土病例出現,快速採取嚴厲行政措施撲滅疫情,理論上一有確診個案就要嚴厲追蹤和隔離,不論輕症重症醫療系統都要管。但香港和內地各項客觀條件有明顯不同,「無差別收症隔離」背後的代價,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個案追蹤、收治無急切需要的病人、醫療系統癱瘓,在資源有限下,一些真正需要照料的病人得不到適切支援。 該人續指,政府嘗試實行動態清零,但事實擺在眼前:香港既享受不到「清零」的安全,又要「硬食」背後的沉重社會及經濟代價,實屬「兩頭唔到岸」。 數字...

    除了防治疫情成效不彰,政府實施嚴厲社交距離措施,多個表列處所已被關閉近兩個月,食肆、零售生意一落千丈,市民已呈「抗疫疲勞」,例如早陣子天氣回暖,市民就湧到沙灘「放電」,林鄭月娥亦承認近日市民出行次數有輕微回升。 近期不少傳統建制精英,包括蘭桂芳集團主席盛智文、資深大律師清洪、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馬時亨等,都看不過眼開腔評論防疫政策。其中張炳良指病毒在全球揮之不去是客觀現實,如果防疫政策「時放時收」會增加不確定,若封關封城一年、兩年,「病毒未滅人們已沒法過活」;清洪更加指,是時候為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未來制定路線圖。

    最新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聯同另外兩名專家於報章撰文,指疫情終有回落之日,港府須盡快向市民公布本港復常之計劃及路線圖,好讓公眾對香港重拾信心和希望,如本港市民疫苗接種率能超過95%,可考慮在夏季左右復常,例如逐步解除防疫措施、盡早恢復國際來往航班等。 這些社會精英的言論,背後其實指向類似的現象:政府防疫政策欠缺「章法」,仿效內地的「動態清零」又顯得邯鄲學步,總是說不出遵守防疫政策後「What's next」。結果長時間「唔上唔落」,不單本港市民感到抗拒,連國際社會都開始對禁飛令和長時間隔離政策吃不消。 在這背景下,先不論林鄭月娥所指的「採取大膽一步」是指什麼具體措施,但此時此刻,防疫政策已經到了重要交叉點,不到政府不去思考下一步如何調節。

    新思維主席、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同意,現時最大問題是市民不知政府整個部署,難以配合,結果「自己用自己方法處理」。他形容目前市民狀態不單「抗疫疲勞」,甚至是「抗疫反叛」,歸根究底都是他們掌握不到「到底政府想點」,長時間沒了社交生活亦面臨情緒和生活上的困擾,處於「乾等」狀態,這對香港絕非好事。 他期望,政府下周公布新防疫政策方向時,提供明確的規劃和目標,並且言出必行,展現政府的決心,「咁先會有號召力,否則咁樣甩甩漏漏,市民對政府冇信心,亦都唔會配合你。香港市民已經好聽話,問題係政府交唔到功課,市民唔知道遵守防疫政策之後有咩效果。」

    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指,個人認為現時防疫政策確有微調空間,其中金融行業受到影響最大,如果金融業人士入境要求作一定放寬,是可以考慮。他舉例指:「現時本港市民打夠兩針,家居隔離第6、7日起,連續兩日快測陰性就可以出街,那為何外國人又不行?出來後就算受感染都是在本地感染,已經和外來輸入無關了。」 本地社交距離方面,他認為「香港市民這4個月忍得太辛苦」,戶外活動如沙灘、體育運動等有若干程度的放寬空間,不要一刀切,否則只會令更多人走到商場,感染機會更高。他指,上述意見已私下向特首反映。

    實政圓桌田北辰表示,由於現實來說Omicron對年輕人及已打針長者的死亡率較低,有口服藥之下可望進一步防止死亡個案,因此確診數字未必再是「死人冧樓」的事情,而現時如此永世與外地隔絕、本地經濟萎靡、市民毫無生活質素可言,非但無路線圖,更可用「行屍走肉」形容,長此下去亦不是辦法,只會導致資金外流。他原則上認同袁國勇的說法,甚至認為應更早、4月做完全民檢測後,復常計劃就和第一期消費券一併推出,「(檢測過後)有染疫同無染疫分隔開,無事就繼續如常生活,有事就等好返再出嚟。」 田北辰強調,調節防疫政策不等同走「共存」路線,而是有序地重開機場、重開各類處所,只要確診數字繼續回落就可以繼續微調,不可能等到完全無本地個案才做,政策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此外,口罩令則應繼續嚴格執行,只要在公眾地方見到有人無戴口...

    民建聯葛珮帆則指,現時疫情仍然嚴峻,每日新增個案仍然以萬計,看不到什麼放寬的空間,反而在思考還有什麼收緊、暫時不讓市民外出的可行方案。她特別擔心一旦開放導致更多長者染疫,醫療系統會不勝負荷,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比救治性命重要。 ▼3月15日 第五波疫情的西貢▼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過往特區政府調節重要政策時,「民怨」是重要考慮之一,但在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下,不用再顧慮市民上街及建制派選情受影響,環顧近月政界對防疫政策的論述,皆是一面倒從愛國主義出發,較少顧及本地民情反應。他指在這種政治局面下,要到北京意識到香港可能出現人才撤出、資金外流、在國家經濟大局的角色受到影響,再加上內地自身都開始「鬆口」醞釀調節政策時,香港才有空間改動大政策方向,所以「轉身」的難度會比以往更大。 有民主派人士私下指,新選舉制度和政治局面固然消除了以往的「建制vs泛民」兩極政治爭拗,民主派「制度性死亡」,但主體只是變成「政治正確」和「冇咁政治正確」之爭。在抗疫一事上,少了民主派的制衡,沒多少人提出與「主旋律」不同的意見,以致政策出現明顯問題都沒能及時糾正...

  5. 2020年5月4日 ·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向傳媒表示認為市民防疫意識開始鬆懈,「限聚令等措施無法有效執行是時候重新檢討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亦指疫情開始緩和可逐步放寛防疫措施。 今年3月,政府宣布通過兩條《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下的新增規例,包括限制聚集人數、食肆食客人數以及關閉多種娛樂場所等,不少餐廳、健身中心、戲院、酒吧的生意大受打擊。 雖然政府曾發放補貼,但商戶仍難單靠政府渡過難關。 在防疫情況許可的情況下,政府應先讓風險較低的服務及行業重開,並因應疫情放寛「限聚令」,讓停業商戶喘一口氣。 本港零確診期間,政府應該對「限聚令」有所修正,至少也放寬人數規定,避免市民出現「抗疫疲勞」。 以月初的勞動節假為例,或許市民受多日的無本地確診鼓舞,假期間市面已人頭湧湧,部門店舖門外甚至大排長龍。

  6. 2020年7月8日 ·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8日在電台節目時指今次爆發是所有專家的預料之內」,又稱餐廳容易做成交叉感染故需馬上有管制措施批評政府早前將室內人數限制全撤但室外則限50人群組聚集是完全無科學根據」。 + 2. 袁國勇表示今次爆發是所有專家嘅預料之內」。 他解釋邊境檢疫仍然有漏洞而政府在父親節又將放寬社交距離即使早前嘉里物流及瀝源邨祿泉樓爆發疫情至今仍未找到隱形傳播鏈但每日測試數目卻仍未有增至7,500當所有因素結合自然再有爆發,「父親節是兩個星期前現在疫情就出現。 新一輪限聚令放寬措施(3/7 - 16/7) + 10. 食肆最需要控制 措施要早出台. 袁國勇預料,未來感染數字會繼續上升,若不即時採取措施,確診數字會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