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11日 · 通感. 正如錢鍾書所言:「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通感就是打破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情之間的界限讓各種感覺互通將尋常的感覺變得獨特。 具體方法是從某一種感官的角度描寫另一種感官。 例一: 他的怒罵聲如冰冷銳利的箭般抵住我的鼻尖。 分析: 怒罵聲原是聽覺描寫,此句中作者通過比喻,以觸覺寫聲音,令聲音似乎有鋒芒。 例二: 我住的社區是一個寧靜、舒適的地方,跟尖沙嘴、中環這些鬧市簡直是天淵之別,鮮有的跑車聲便能讓住在這裏的居民震耳欲聾,像在吃着軟綿綿的蛋糕時忽然咬到硬硬的核子似的。 分析: 寧靜、震耳欲聾是聽覺描寫,此處作者先將此比喻為吃蛋糕的情景,然後再以觸覺比喻聲音。 這也是不少文學作品常用的寫作手法:

  2. 2016年4月29日 · 捉緊立意,找機會擁抱價值層. 2016共設18條口語題目,其中16條屬於選項題 (11題有3選項;5題有2選項)。 題型多為「溝通」,要求考生「談談看法」。 評論及協商只為配角。 主題方面,多見「社會時事」,次為「中國文化」,同守第3位的是「流行思想」和「校園生活」。 既然主題多圍繞社會時事及中國文化,論述時便應盡量找機會推上價值層 (立意)。 何以見得? 因為選項題型必須比較所提供的項目,我們當然盡可能偏向一個更能呈現文化價值的選擇 (所謂頭頂有光環)。 例如:「破釜沉舟」和「臥薪嘗膽」兩個故事,哪一個對香港青少年更有啟發? 重點在更有啟發 (不是指更好,小心);「更」,表明兩者皆有啟發 (皆正面),即問何者更有正面啟發。

  3. 2020年4月24日 · 林葦葉形容自己是「思想悲觀、做事積極」的人,出櫃前,她甚至做好了失去所有親人、朋友、工作的最壞打算,甚至「準備搬去劏房住,孤獨終老」。 (黃志東攝) 唐鳳(上圖片) 【明報專訊】性別議題近年在香港的討論增加,人們慣常提起的LGBT作為性小眾的統稱,細分之下其實各有不同。 跨性別人士是小眾,時常面對有形無形的壓力,林葦葉說有些未出櫃的「跨女」甚至不敢自殺,「因為不想死後在靈堂上,掛的是我男性樣子的遺照。 「準備會孤獨終老」 讀中文系出身的林葦葉投身中文教育多年,就在訪問前幾日,她收到某個合作院校的來郵,要求填寫個人資料,其中「性別」一欄讓她一下子感到崩潰,「我明白院校可能有行政需要……如果與法律相關,我是一定要填『男』的,但若這樣做,我這幾年所做的事,好像就一下子無晒 (意義)。

  4. 2020年1月17日 · 作戰攻略卷一應試思維 (16)∕幸好有些文學概念. 【明報專訊】以下為2019DSE的一條題型 (2分,題目略為改動)︰. 根據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其中一段。. 以下哪一項最能概括整段文字的特色?.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

  5. 2018年3月23日 · 一、善用疊字,感情強烈. 通過疊字,將自己的行為、當時的環境特點和內心感受重複呈現,文章的節奏變得緩慢,令人感到作者無了期的沉痛和哀傷。 當中「尋尋覓覓」是行為,「冷冷清清」是外在世界,「悽悽慘慘戚戚」是內心感受,反映了孤獨悽楚之情。 其中「悽悽」、「慘慘」、「戚戚」詞義稍有不同,皆指悲傷之情。 作者這樣處理,將內心複雜的感受呈現人前。 此外「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作者運用疊字,呈現秋雨綿密落下的情景。 當中「點點滴滴」一句,就讓人有感秋雨和作者的愁思一樣,延綿不絕,永不休止。 二、直接抒情,感人至深. 作者通過直接抒情,將情感直白地宣之於詞句之上,令人感受深刻。

  6. 2017年3月16日 · 2003年起香港經濟低迷,青年失業率高企,部分學生停學後躲在家打機,頌sir與同事有見社會存在隱蔽青年的問題,開展「有字頭」工程:包括「有學返」、「有工開」、「有朋友」等,幫助他們重新思考自己去向。 他又伙拍DJ羅曼穎在香港電台開咪4年,分享好人好事,宣揚青年正面力量,節目發掘過一班經歷心理掙扎決定路不拾遺的中學生,亦有為客人洗乾淨「餿水紙幣」的年輕糖水店長。 頌sir反思,每個年代都出現「青年很有問題」的論調,他們是否真的有問題呢? 「我覺得青年其實無問題,只是他們做的那套不是你 (成人)界定為『好』那一套,或者你看不到青年好的一面。 勇於觀察嘗試 實現「不可能」任務.

  7. 2014年11月28日 · 什麼是取材? 有了好的立意,就要選擇恰當的材料。 良好的取材,多能從日常生活出發,再延伸境界,達到昇華作用。 比如說,記事,夠深刻的話,必能帶出一些關於人生、社會的啟示和感悟;甚至推己及人,發揮同理心,誠盼人人如此,社會便能返璞歸真。 細心審題,可確立取材的範圍,讓選取材料不偏離題旨。 例如: ?人物:用什麼人稱入文? 說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 是個人還是團體? ?時間:早? 午? 晚? 過去還是將來? 是一段時間還是一瞬間? ?地點:什麼地方? 書店不同圖書館,電車不同地鐵。 ?事件:一件事,還是兩三件? 舉正面事件還是負面事件? 有了材料之後,哪部分詳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