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26日 · 2020-06-26. 呂法傳. 今年2020年天文現象明顯,公曆6月20日至21日連續兩天同時出現日食月食現象,日食最大程度,覆蓋率到達89%,就是太陽光被遮蓋了近九成,在香港位置造成日偏食,甚為少見,是一個罕見的天文現象,故有很多人前去拍攝留念。 但在傳統或玄學上,日食或月食這類天文現象實多為凶兆,所以這種日子可以說是諸事不宜。 古有「天狗食日」傳說. 古籍《協紀辨方》卷四引《樞要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 其日忌禱祀鬼神,祈求福願。 」古代中國人認為日食現象是因為「天狗食日」。 該現象出現時,古人會敲鑼打鼓作法來趕走天狗。

  2. 2016年12月10日 · 作為世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其功能是晝測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郭守敬通過反覆精細的實地測驗測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二十四節氣的精確時刻編制出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 二十四節氣對中華民族社會發展與進步影響巨大,2006年農業部將其申報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文化部啟動二十四節氣申報世遺行動。 河南登封承擔了二十四節氣相關申報文本的撰寫工作。 當年11月,文化部邀請中央電視台到登封拍攝申遺專題片,攝製組拍攝了登封觀星台、當地小學生背二十四節氣歌、村民敬拜灶王爺和冬至日千人餃子宴等場面,為申遺提供活生生的第一手資料。

  3. 2019年6月3日 · 他介紹說,目前通常講科學與宗教比較主要是從基督教角度出發,因為基督教歷史長,傳統比較深厚。 他自己則是從小信基督教,到高中時,一本中國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的書激發了他對天文的熱情,即使高考獲可入讀醫科的分數,還是尊重興趣選修物理。 隨着對科學的認識愈來愈多,科學和宗教的衝突問題困擾着陳文豪,為揭示二者關係,他分別於兩個領域深入探究專修,先後在2008年及2017年取得天體物理PhD及宗教哲學PhD,並不斷進行跨學科對話和思考,令他愈發覺得「在現代社會見到二者融合多過衝突」。 對科學愈了解 對話空間愈大. 科學發展一日千里,上世紀一度出現人類對宗教需求減低的情況,然而陳文豪指出,近代有大型調查卻發現,信徒的人數並未減少,且具穩定性。

  4. 2019年6月28日 · 香港文匯報記者詹漢基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香港的科研水平位處世界前列位置,除了靠一眾殿堂級學者奠基,更有賴年輕人才不斷創新,青出於藍。 香港青年科學院院長、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羅錦團為本港土生土長的年輕科學家,為了將科學精神傳承下去,他希望透過青科院,在中學階段推動科學教育,希望發掘更多科學界的「未來之星」。 青年科學院為港科院屬下機構,共有31名來自各個範疇的年輕科學院擔任創院院士。 擔任院長的羅錦團,本科亦於科大畢業,並先後於美國布朗大學、麻省理工學家完成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再回流香港加入科大。 他曾於2015年憑着對拓撲超導體的研究,獲得「裘槎前瞻科研大獎」殊榮,科研能力、水平備受肯定。 中學小實驗 開拓科研路.

  5. 2019年6月10日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匯聚年輕科學家的力量培育科學界的明日之星香港科學院港科院特別針對45歲或以下年輕一輩的科學家成立香港青年科學院並與不同教育團體簽訂合作備忘錄為青年學生舉辦不同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相關活動於培養新一代年輕科學家出一分力共同推動科學教育及科創發展鞏固香港的國際創科地位。 香港青年科學院昨日於科學園內舉行成立典禮,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出席並擔任主禮嘉賓。 林鄭勉青年加入科研行列. 林鄭月娥於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教育科創,自她上任以來,在教育方面至少投放83億元,其中不少資源均分配於基礎教育,包括中小學方面的STEM教育。

  6. 2018年12月12日 ·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專研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繆謙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笑言:「如果把高性能的有機電子產品比作精美的菜餚,我的工作是種菜,而不是做菜。 事實上,材料研發於科技產品革新尤其關鍵,例如電子顯示屏,過往一直主要由無機材料矽製造的半導體零件,雖然無機半導體的效能高,然而材質過硬,生產過程繁複,並需要消耗能量進行加熱提煉而成。 柔軟可列印 電子傳速倍增. 繆謙的團隊從基礎材料入手,以有機物料替代無機半導體,製造出薄膜電晶體,不但材質柔軟,更可在室溫環境列印出來,未來更有望取代矽,製造出能彎曲摺疊的電話顯示屏。 團隊並成功將有機半導體材料合成新的N-型有機電晶體器件,實現了最高的電子傳導速度,較以往提速一倍,未來期望組成更大的電路,應用在更複雜的電子儀器上。

  7. 2020年12月27日 · 新冠病毒肆虐以來,人類便開始從各處搜羅它爆發的源頭,找尋病毒侵襲的起因,氣候算不算其中的始作俑者呢? 他不知道,但是,「一定是有關係的,」梁榮武說,「人類對環境、氣候的破壞,影響是很深遠的。 」 他在《武測天》的節目中有過預測:「最初考慮到當年的SARS是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認為和氣溫、陽光或者紫外線的強度等相關性很強,雖然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證明,但事實是這樣的,所以會預測新冠病毒也有隨着氣候轉暖消失的幾率。 」不過,這個「樂觀的看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很快也知道預測失敗了。 」很快,新冠疫情在氣溫偏高的新加坡大爆發,「以此可以證明2019新冠病毒對於氣溫是不敏感的。 」梁榮武說道。 「雖然目前沒有文獻指出氣候對於病毒有什麼影響,但是宏觀上來看一定是有關聯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