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熱門政治人物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8日 · 2021-07-28 Jack Yip. 脫胎於CRO龍頭藥明康(SEHK:2359)的藥明生物(SEHK:2269)早前發出盈喜,預期中期盈利同比升135%以上,令其股價再創新高,大牛走勢更有愈升愈快的迹象。 更多內容: 藥明生物批股VS藥明康盈利 藥明雙雄哪隻更值博? 以估值看,藥明的市盈率是泰格醫藥(SEHK:3347)及康龍化成(SEHK:3759)倍許有餘。 藥明生物的龍頭溢價真有那麼值錢嗎? 低估值的同業會是更穩健的選擇嗎? 藥明生物估值高. 現今市場對 CRO 模式並不陌生,簡單而言其收入是由「研發服務費用」加「藥品銷售分成」兩部分組成,等同於「底薪加佣金」,企業並不承擔研發藥物失敗帶來的風險。

  2. 2021年7月6日 · 首先《醫療保障法》這份意見稿對研發創新生物製劑的生科股根本沒有影響。對提供研發服務的合同研發及生產組織(CDMO)及合同研究組織(CRO),如藥明 生物(SEHK:2269)及藥明康(SEHK:2359)經過《醫療保障法》徵求意見稿的消息後,他們的

  3. 2022年10月31日 · 藥明康德今年首三季營業額按年升72%至284億元歸屬股東淨利潤為73.8億元按年升1.07倍折合每股賺2.52元。 對比中期賺46.4億元,按年升73%,第三季的盈利略為加強至27.4億元,按年則大升2.1倍,而野村指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升78%至106億元,創下新高。 值得留意是,藥明康德的很大程度是來自海外客戶增長,公司首三季新增客戶超過1,000家,活躍客戶數量超過5,900家,當中來自美國客戶收入189.9億元,按年大升1.1倍;來自歐洲客戶收入增長29億元,按年升21%;而來自中國客戶收入53.18億元,按年亦有30%增長。 數字反映海外業務是公司主要增長動力來源。 另外,受惠新冠疫情,公司相關藥物訂單都有可觀增長。

  4. 2021年7月8日 · CAR-T 療法是近幾年興起的細胞療法,在歐美市場都只是剛起步,市場規模細小但增速驚人,全球 CAR-T 市場由 2017年的 1300萬美元(8400萬元人民幣)增至2019年的約7.34億美元(47.5億元),預期於2024年將進一步增長至47億美元(304億元),並於2030年增長至181億美元(1170億元)。 中國 CAR-T 市場起步稍晚,預計今年才達 6億元規模,預期將於2024年增長至 54億元,並於2030年增長至人民幣243億元。 不過雖然增長驚人,但也是需要時間成長,而當下這個小市場已經有大量企業進場。 除了藥明巨諾之外,還有復星凱特、諾華、科濟製藥、藝妙神州醫療、恒潤達生生物、銀河生物、上海細胞治療、精準生物、華道生物、合源生物等,市場僧多粥少。

  5. 2022年9月15日 · CXO是CRO、CMO、CDMO的統稱,CRO是合同研發服務組織,CMO為合同生產服務組織,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藥物研發及生產及包裝服務。 CDMO較CMO增加了產品定製化研發服務。 藥明生物及藥明康為CXO的箇中代表。 藥明生物及康德倚賴美國業務. 今年中期業績顯示,藥明生物收益有54.1%來自北美,18%來自歐洲。 而藥明康來自美國收入佔比竟高達67.1%,較藥明生物有過之而無不及;來自歐洲收入佔比為10.4%。 值得注意的是,藥明生物的北美收益按年增長77%,而藥明康來自美國客戶收入翻一番。 兩間公司的北美業務或美國客戶成為這兩間公司增長的火車頭,投資者應該意識到美國另起爐灶後的影響。 可留意國際同業. 美國要發展生物科技須時,藥明生物及藥明康手上的未完成合約不會一夜間消失。

  6. 2019年8月22日 · 2019-08-22 Jack Yip. 生物醫藥股龍頭之一 藥明生物(SEHK:2269) 於8月19日公布了中期業績,成績無負其龍頭地位,營利雙升,業務全速前進。 讓我們一起看看集團業績的3大重點,再思考藥明是否長綫投資的優質之選。 1.淨利增速勝營收 開源節流兼備. 藥明不僅營利雙升,就增速而言,更是淨利勝於毛利,毛利又勝於營收。 截至今年 6月30日,藥明營收達到 16.071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 52.4%;毛利 6.71億元,同比增長61.8%;淨利 4.495億元,同比增長 80.1%。 可見集團穩固的成本控制和業務運作效率的提高。 亮麗業績亦是基於集團持續擴大市場份額,成功贏得客戶信任。

  7. 2021年1月22日 · 隆基股份成立於2000年,現專注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主要從事單晶硅棒,硅片,電池和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公司的單晶硅棒、硅片生產基地散落在中國各地,而公司在國內外多地,為光伏電站的開發及系統解決方案提供業務。 隆基創辦人李振國於1990年畢業,專業為物理系半導體材料,畢業後先後創辦半導體器管、磁應用等公司,有豐富創業經驗。 創立隆基後,他引入了蘭州大學同學進入管理層,目前董事長鍾寶申、高管李文學、張長江等都是其大學同學。 有技術出身的創辦人,公司持續專注單晶硅片技術突破和成本管控,不斷提升單晶硅生產性價比,推動行業發展。 公司研發人數由2013年的205人提升至2019年的630名,研發投入佔收入比重在行業前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