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這首《無題》詩,寫戀愛時起伏跌宕的心理,其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更是流傳古今的名句。 蠶絲的「絲」和相思的「思」同音,意思雙關,李商隱用春蠶作比喻,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自己的愛情,也直到生命終結時,才完結。 蠟燭燃燒時,滴下如淚的蠟油,燭淚要到蠟燭燒完才會停止,自己的相思之愁,也要到生命終結,才會結束。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 李商隱豐富的文學修養與獨特的意境表現,是這首詩獲得好評的主因。 我要檢舉. # 愛情 # 相思. 台長: 逸竹(yt)野叟.

  2. Day ofWine And Roses 由 Blake Edwards 導演﹐劇本由 JP Miller 編寫﹐演員有Jack Lemmon 及Lee Remick。 劇情中現實的描寫令我想到導演前作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生活上常顯出無奈。 此片原為1958年的電視劇﹐4年後被拍成電影﹐起初由 Fox 出品﹐可是當時Fox 正全力製作Elizabeth Taylor 的Cleopatra (1963)﹐於是後來改為Warner 的製作。

  3. 2004年9月29日 · 《看不見的城市》一書是義大利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vino )的作品,內容借用史實歷史人物,忽必烈 (中國元帝國皇帝)與馬可波羅 (義大利威尼斯商人),透過馬可波羅遊歷世界的經歷,向忽必烈皇帝報告其所遇見的城市。 在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人的溝通方式,由陌生到熟悉、從支體動作至語言敘述,想像與具體連結,發展出存在於兩者之間的默契和微妙關係的轉變,跨越虛實分界,藉由想像力與記憶,時空交錯,再現重構存在人心中看不見的城市,讓讀者有多重的解構與思辨,每雙眼睛所接觸到的文字,勾勒出不同意象的城市,散發出其小說的獨特魅力。 伊塔羅.卡爾維諾用馬可波羅這個史實人物,扮演者一個說故事者的角色。

  4. 當時在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強力主導著用法語宣敘、插入舞劇的法國宮廷歌劇,盧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成為完成他要求的第一人,他留有作品《阿密德》(Armide)、《阿提》(Atys),之後另有追隨者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在英國普塞爾(Henry Purcell,1659-1695)寫有《狄多與阿尼爾斯》(Dido and Aeneas),而他多數的作品今日也都還保留著,不過因36歲英年早逝,讓英國也難擋義大利歌劇的入侵。 而早期德國歌劇是1627年上演的舒茲(Heinrich Schutz,1585-1627)作品《達孚尼》,不過隨後也被義大利歌劇打得抬不起頭,甚至中斷發展,直到韋伯出現才復興德國的浪漫歌劇。

  5. L. Rieger為首的保守派,有相當激烈的理念之爭。 當時保守派的知名樂評家為Frantisek Pivoda,而前衛派的則是Otakar Hostinsky,前者譏諷史麥塔納的歌劇「達里伯」一無是處,但後者卻提出180度的論點,慷慨地稱史麥塔納為「捷克音樂之父」。 無法置身論戰風暴之外的他,的確引來不少困擾。 雖然如此他依然戮力寫作國民歌劇,1966年接掌布拉格國民歌劇院指揮更讓他佔了職務之便,可以實踐歌劇的創作理念,他一生共寫有以下九部歌劇: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1863)、交易新娘(1864)、達里伯(1867)、黎布瑟(1868-1872)、兩寡婦(1874)、吻(1876)、秘密(1878)、魔鬼之牆(1882)、中提琴(1884未完成)。

  6. 過去「CD Hi」雜誌曾經票選「誰是最偉大的鋼琴家」,以台灣聽眾與樂評的觀點檢測鋼琴大師的「民意度」。 Philips 唱片公司更是大手筆,計畫以一年的時間,發行七十位(組)鋼琴家的一百套唱片(共二百張 CD)。 看來公元二千年到來之前,針對二十世紀的鋼琴家們的大閱兵、總體檢,將會成為下個年度音樂欣賞的顯學。 Philips 唱片公司經過長期企畫,同時與知名的史坦威鋼琴合作,跨廠牌地洽談錄音版權,將BMG、EMI、DG、Decca、Sony、Teldec 等古典大廠,以及 IPA、Ivory Classic、Sender Freiesd、Berlin、Vox 等小廠,一共二十五家唱片公司的鋼琴名家錄音齊聚一堂。

  7. 提到Exodus﹐相信許多信徒都會想起舊約聖經裡的第二卷書“出埃及記”﹐不過許多人未看過這部電影﹐滿以為是講古早時以色列人如何離開圾及﹐卻沒想到那是講述近代以色列復國的故事。 Exodus 也是一船艦的名稱﹐它於1947年7月11日離開法國﹐在大浩劫之後﹐一班猶太難民意圖返回巴勒斯坦﹐卻沒有移民證﹐於是遭受英國軍阻撓﹐而這部電影也就由這件事開始﹐一直講述1948年以色列復國為止。 Kitty Fremont 是一名美國護士﹐為猶太難民營擔任志願服務義工﹐她來到塞浦路斯為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服務﹐就在這個難民營裡﹐她喜歡上一名猶太女孩Karen Johansson﹐希望把她收為養女﹐帶返美國接受教育栽培她﹐不過對方卻希望先返回巴勒斯坦﹐寄望尋找父親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