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0日 · 1978年,中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如同春雷般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为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也是对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 经济特区的设立 ...

  2. 1994年10月9日 · 中国~12億人の改革開放 日本 / 纪录片 / 1994-10-09 日本 查看全部内容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简介 ... 讨论 精华 视频 等待回答 简介 第1集 総設計師 鄧小平(1994年10月9日) 第2集 上海ドリーム(1994年11月13日) 第3集 出稼ぎ少女たちの旅路(1994年12 ...

  3.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有意思的是,傅高义并不认为邓公是手持伟大蓝图、主宰着变革的“设计师”。 因为在那样一个面临剧变的时代,根本不存在一个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 说得直白点,如果用一场模拟经营游戏来形容治国的话,邓公主政后所面临的局面,可以说在各方面难度都是最高级别的。 1977年7月16日-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务,第三次复出政坛。 此时中国面临的内部局面是:就在一年前,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主席逝世。

    • 第二部分 骚动与喧哗(1984-1992)
    • 第三部分 激进与梦想(1993-1997)
    • 第四部分 震荡与博弈(1998-2002)
    • 第五部分 责任与理性(2003-2008)
    • ❤️ 后记

    1984年

    1984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随着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经商热席卷全国,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纷纷上路了。正因为有了“笼子”里的国有企业的步履蹒跚,才给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 年初,中央宣布“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然而闸门一开,一时走私成风。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引发无法估量的共振效应。随着经济过热,企业生产资料出现紧缺。 危急关头,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利益,中央又出台了“价格双轨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强烈震动。这种机型价格制度催生了靠其得利的倒爷(利用价格差倒买倒卖)阶层。价格双轨制一方面保留了计划价格,一方面放开了一部分市场,虽然滋生贪污腐败,但让非国有经济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1988年

    1988年,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到访中国。当时整个世界动荡不安,自由化浪潮席卷东欧,戈尔巴乔夫按照美国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苏联发动激烈的社会变革,而中国则处在又一个经济高烧期,进入经济的敏感地带,推行了四年的“物价双轨制”释放出了所有的负面能量。在一次会谈中,他极力主张中央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并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这个建议和当时中央的一些高层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意识到当前物价的不正常波动是计划体制和价格双轨制造成的,要摆脱体制怪兽的缠绕,必须用非常霹雳手段,让物价迅速地进入到市场调节的轨道之中。于是,中央决定放开管制,取消物价“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项建议也因此引发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场震荡。 “物价闯关”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它在10月份就宣告失利。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明显加剧的一年,抢购风诱发的通货膨胀还造成生产物资的空前紧张。

    1989年

    “物价闯关”失利后,中央开始调整政策,再次提出”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的方针。第一步,整治私营企业,全国性偷税漏税打击行动。第二步,清理整顿国营体系外的新兴企业,这些企业被认为是与国营企业争夺原材料,造成通货膨胀、市场失控的罪魁祸首。其中,新兴的家电业成为整治的重点。 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到了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12年改革所积累出来的变革形象及成长锐器遭到了空前的挫折。

    1993年

    1993年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国家。“两会”上,代表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走入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单靠“摸着石头过河”已无法应对新的形势。在邓小平的力荐下,从1991年起,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的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赴京出人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在此后的12年终,他一直主导着中国经济的改革走向。 擅长治理的朱镕基先是以清理“三角债”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在他的努力下,困扰了中央和各地政府、企业数年的“三角债铁链”终于被解开。从某种意义上,朱镕基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一方面,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再度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供求继续失衡,金融秩序混乱,国有企业改革仍无实质性进展。 朱镕基在金融领域的“第二战”是金融大变革。首先,将矛头直指民间日益失控的非法集资。随后,朱镕基顶着巨大压力,提出分税改革制,重新梳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分税制的实行,是中国的财政秩序为之大改,...

    1994年

    1994年的盛夏,广州太阳神集团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了一条气势如虹的广告,被看做是中国企业的一次集体宣言。 PS:“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那个年代的广告,很质朴却也很震撼。 激情首先从保健品行业迸发。1994年的中国商业。几乎到处弥漫着保健品行业所带来的激情。“扩张、在扩张”的冲动催生出企业史上的第一次多元化浪潮。 正当中国企业集体发力时,跨国公司也隆隆而来。1993年,肯德基第一家特许经营店在西安开业,宝洁、柯达、诺基亚、花旗银行也纷纷入驻大陆。有数据表明,自1979年至2000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3462亿美元,大部分是1992年以后发生的,1992年到2000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93%。从上面两幅折线图中,我们也能看到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和合同利用外资额都有一个巨大的增长。 对于中国本土公司而言,真正面临这场压力的不是一路高歌的保健品企业,而是外资重兵压进的传统家电行业,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民族产业的保卫战。国内公司为了争夺市场销量,一边高喊爱国口号,一边以近乎自杀式的价格策略一次次血拼。令跨国公司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输在了此前从未见过的价格战上。

    1996年

    乐观的气氛在当时弥漫着整个商业界,人们相信奇迹可以瞬间诞生,一个之间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帝国。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看上去也是最成功的。 中国经济的复兴是市场型新兴企业集体崛起的结果,与此同时发生的是那些老牌而陈旧的国有企业跌入谷底。从1990年到1999年,上海一直在进行“进而退三”(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城市战略转型,大量的工业企业被解体或迁出中心市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必须记住的是,数以万计的老国营企业职工们为城市经济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这期间,“上市指标”成为政府救活国有企业的“最后一把米”。 当最危险的时刻来临。政府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为了拯救数十万国有企业,中央政府最终决定采取“抓大放小”的战略,全力扶持那些从市场中杀出来的国有企业,把它们尽快送入“世界500强”。1989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个出现在“世界500强”的公司。渐渐地,“世界500强”变成了一种图腾,深深地植入中国企业家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在进军“500强”的运动中,当时全亚洲成长速度最快的韩国大宇集团被人们当做榜样。它独特的制造业与金融业“混合经营...

    1998年

    1998年两会上,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记者会上的发言中提到了“万丈深渊”和“地雷阵”两个词语,展现了中国改革推向深入的艰巨性。他承诺在四年内完成: 1. 力保人民币不贬值 2. 激活经济,启动内需 3. 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人民币保值:年初,游资大鳄索罗斯在香港正值禽流感时期袭击港币,香港政府通过携巨额外汇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以及凭借中央政府的支持顶住了国际游资的压力。同年,还遭受了金融风暴以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启动内需:危急关头,朱镕基决定催热房地产,以快速启动内需。7月,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一律停止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国企改革:同意美国柯达公司对中国胶卷工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此举标志着中央政府的国企改革思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以1998年为分界点,此前的主题是经营机制的转变,此后是产权重组与清晰化, 以1998年为起点,中国改革进入利益格局更复杂、冲突更激烈的新阶段。 PS:最近看了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剧中讲述了1997-1998年间,东北的下岗潮对一个个家庭的影响。再次感受到,“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的车轮在一...

    1999年

    5月19日,持续萎靡了700多天的中国股市突然惊醒,股民终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曙光,但一批精明而有大胆的“庄家”也呼啸出笼了。 年底,中国与美国正式达成协议,后者表示支持中国加入WTO。

    2001年

    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一直到2008年,奥运会始终是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持续上扬的重要投资拉动和心理期盼因素之一。 10月7日,中国男子足球历史性地冲进了世界杯决赛圈。 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事实上,早在1998年的“国退民进”就是中国政府对WTO的重大战略决策,国有资本集团的进退和重组无一不是根据WTO的市场开放时间表来制定的。 在过去的几年间,国有大型企业“换血重生”: 1. 大规模海外上市 2. 基于打破垄断、增强竞争的大跨度拆分重组 3. 国有公司的企业家群体浮出水面初显企业家本色 另一方面,盘踞中国多时的跨国公司也随即调整自身战略,掀起了一场独资化的浪潮。

    2003年

    3月6日,朱镕基总理作完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从此退出政坛,接任他的是时年61岁的温家宝。 上半年,SARS在中国迅速蔓延,全中国的正常生活和商业活动全部被打乱,但中国经济成长竟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中国制造”仍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在外贸势头强劲时,房地产行业的暴热成为拉动内需的第一动力,“温州房团”在全国各地炒楼。一个非理性的繁荣周期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原材料和能源因紧缺而价格飞涨。

    2005年

    10月12日,两名中国航天员乘坐神州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 6月6日,股市跌至冰点,上证指数无比冷酷地停在998.22点,八年来首次失守千点。正是在跌无可跌的低潮期,一场股权分置运动银行了最好的启动时刻。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程颇似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物价闯关”及90年代后期的企业产权改革,它体现了中国这场改革运动的不争论特征:每当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争辩和强行推进的时候,往往成效甚微、陷于流产,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舆论的紊乱,而当所有争论着都已经筋疲力竭的时候,改革却会在嘴不经意的时刻取得突破。

    2006年

    11月20日,上证指数在六年后重返2000点。股市、楼市的稳步双涨是最为典型的景气信号,一个非理性繁荣的周期又开始了。

    这本书看得停不下来,太精彩了!三十年,对于一个人也不过是从出生到略成熟的青年,从这个角度看,三十年很短。然而,这本书中描写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却让人感觉非常的漫长。或许是这三十年融入了太多人的起伏、太多事的波澜,饱含了太多苦难与挫折,又或许是它见证了太多奇迹与突破。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当了解了背后的历史后再看统计图表,我懂得了是什么导致了图表上的增加减少、起伏跳跃,说得出那些变化是因为推出了什么政策、遭遇了什么危机、身处于什么历史背景。作出统计图表后简单描述其趋势只能算作数据分析的前提,其更深刻的内涵是挖掘数据变化背后宏观或微观的经济含义,以此为未来的决策做出参考。 我们需要了解历史的进程,也应该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回顾,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尤为珍贵。

  4. 2021年11月30日 · 中国为什么会改革开放? 唯物史观的历史学家们总会说,那是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那为什么是邓小平推动了改革开放? 而不是别人? 我们几乎可以断定,邓小平肯定有其优于常人的胆识、智慧和眼光。 这一切,要从他的经历从起。 邓小平的父亲叫邓文明,是四川广安的一个富农。 19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邓文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重庆将开一所留法勤工俭学学校,培训完后送往法国深造。 邓文明当时看到国内一片混乱,觉得去法国也许是个不错的机会。 就写信给14岁的邓小平,建议他到这所学校学习。 邓小平听众了父亲的建议,学习了两年后只身前往法国马赛。 悲催的是,这个由民间改革家发起的留学活动,经费出现了问题。 邓小平在此后的5年里,只得四处打零工来养活自己。

  5. 剧情概要: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与世长辞。 他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新时代的序幕。 祸害华夏大地十年之久的四人帮一朝被除,而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其明天依旧迷蒙不清。 已经三度被打倒的邓小平(马少骅 饰)接受中央的安排,重新出来主持工作。 此时党内对邓的争论两极分化,而“两个凡是”又预示着左倾错误的继续。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批驳反思的建国以来党在治国方针和思想上锁犯下的错误,此后大力推行国防教育,积极推进经济建设。 将近十年的改革,让羸弱不堪的新中国获得重生的希望,而他便是那个踏出坚实步伐的重要之人……

  6. 1,482. 4 个回答. 最美的时光 . 护士执业证书持证人. 非常好,看得非常过瘾。 长篇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来呈现,对"邓小平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等历史事件进行了情景再现,讲述了邓小平1976年复出后,如何带领党和国家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一段历史,展现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也着重聚焦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至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复出工作,主动请缨分管科学教育。 8月4日,他主持召开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