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醒獅,是廣州、佛山等 珠江三角洲 地區民間對 舞獅 的一種暱稱,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 醒獅是一種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 [19] 。 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脱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着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產生了南獅、北獅之分 [20-21] 。 醒獅原名為瑞獅,起源於廣東 佛山 ,它在廣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18] 醒獅活動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佈在 廣州 、 佛山 、 深圳 [2] 等珠三角地區 [11] ,以及遂溪等縣市 [1] 。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 [8] ,廣東醒獅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醒獅是廣東醒獅的主流代表 [13] ,屬於 廣府文化 。

  2. 2019年6月11日 ·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 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何 為 醒 獅. 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是民間獨有的慶祝方式。 直到鴉片戰爭的戰火蔓延到這片南方之地,因為「瑞」字在粵語方言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意識的人們便將其改為「醒獅」,從此,「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 醒獅突出一個「醒」字,在動作上講求威武靈活,凡學舞醒獅者,必先學南拳,使其動作剛勁有力,步伐穩固,落地生根。 而醒獅最重要的道具即為獅頭,與追求形似的北獅不同,醒獅更注重神似──無論是高昂的獨角還是臉譜般的油彩,都在告訴人們,醒獅頭為先。 醒 獅 起 源.

  3. 2023年11月30日 · 作為一個文化符號醒獅早已成為一代代嶺南人民的集體記憶凝聚著灣區人民的文化認同深深刻在人們血脈之中廣東醒獅。 (羊城晚報) 獅武同源. 今年夏天,數十頭「獅子」在廣州文化公園中心台翻騰跳躍,第十四屆廣州市工人龍獅表演大賽在這裏舉行。 記者留意到,所有參賽隊員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一線職工,有的來自國企,有的來自民企、村集體企業,還有的是教育系統、公安系統的職工。 其中,在此次比賽中摘得3項金獎的廣汽本田醒獅隊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是由熱愛醒獅文化的員工自願組織而成。 如今,醒獅隊已發展壯大,現有隊員120人。 在嶺南地區,醒獅的傳承向來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

  4. 香港特別行政區. 立即預訂. 舞獅是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慶祝活動而大家都總會在香港各處目睹多隊醒獅團在敲鑼打鼓熱鬧地慶祝新春實際日期視乎每年農曆而定通常在西曆1月尾至2月初)。 如此盛況空前的情景可能會令人以為這個中國古老傳統在香港的發展可謂如日中天吧不過 姜氏金龍醒獅團 的總教練姜偉池卻跟我透露:「其實香港真正的專業醒獅團估計最多只有約十隊。 因父親開武館的關係,姜偉池早於三歲便接觸武術,至今出道30多年,堪稱現時醒獅世代的牽頭人。 他以現代的思維去營運武館,並表示:「從前武館師傅的想法比較封閉,就算是自家徒弟也不會把一生所學傾囊相授。 不過今天我們可以透過親自面授或互聯網跟世界各地的獅隊分享我們所知,就如這個訪問,在過去根本沒可能發生。 這樣的發展是一件好事,對香港尤甚。

  5. 姜氏金龍醒獅團 Keung's Dragon & Lion Dance Team, 香港. 9,506 個讚好 · 17 人正在談論這個 · 73 次簽到. 姜氏金龍醒獅團於多年來有星級龍獅團之美譽曾獲邀多個大型表演

    • (133)
    • 9.9K
    • 2552 9977
  6. 其他人也問了

  7.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廣東醒獅. 外文名 :Guangdong lion. 分布地區 :珠三角及粵西地區. 類型 :文化活動. 起源 :五代十國之後. 保護情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 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 南拳 ,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舞獅人動作多以 南拳馬步 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 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 起、承、轉、合 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 "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8. 舞獅 是一種 中國 民間傳統表演藝術,通過 漢字文化圈 和 華人 在世界各地進行傳播,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比如 新加坡 等地相當盛行。 [1] [2] 英國 、 美國 、 馬來西亞 、 澳洲 、 加拿大 的 華埠 ,每年舞龍、舞獅都是必備的節目。 中國舞獅的傳播也能 印尼 、 菲律賓 [3] 找到,並且曾被當地政府禁止過 [4] 。 各地獅子的樣貌和獅子形態生產了不同的藝術詮譯。 歷史上的中國本身沒有獅子,由 漢 朝開始,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 西域 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 三國 時發展成舞獅; 南北朝 時隨 佛教 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 史書中,《漢書禮樂誌》中提到「象人」,據 三國 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