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國民間素有在重陽節登高、祭祖及祈求豐收等習俗。2006年,重陽節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外,重陽節也是中國法定老年節,被賦予了尊老敬老、祝福健康長壽含義。

  2.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舉行。它是中國最古老節日之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漢朝時期。重陽節有許多習俗,其中最 重要是祭祖和祭拜祖先。人們會為祖先祭祀祭品,並祈求他們保佑。

  3. 2024年1月10日 · 1.賞菊花. 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是賞菊花。 人們會前往公園、花園或賞菊花展覽,欣賞各種各樣菊花品種。 賞菊花也象徵著對屈原尊敬和懷念。 2. 登高遠足. 許多人選擇在重陽節進行登高遠足,特別是爬山。 這種活動被稱為「拜山」,有助於增強體力,也被認為可以避邪驅災,保佑平安。 3.吃糕點. 重陽節有一種特別食物,叫做重陽糕。 這是一種由糯米製成糕點,通常搭配蓮蓉、核桃、蓮子等內餡,具有濃厚節慶氛圍。 重陽節2023|重陽節的禁忌. 重陽節也有一些禁忌,人們應該避免做以下事情: 1.避免結婚. 重陽節被認為不吉利日子,因此避免在這一天舉行婚禮是一個傳統禁忌。 2.避免病痛. 有一種迷信認為,重陽節容易招致疾病,因此應該避免長時間外出,尤其是在山區。 3.避免刺激性食物.

  4. 2022年10月3日 · 重陽節當日,當地人會進行登高、放風箏、賞菊、飲菊花酒、吃糕點等習俗活動,務求避除災禍。 重陽節又俗稱「九九重陽節」諧音「久久」,故具有長長久久、祝賀長壽意涵,因此重陽節又稱作「敬老節」。 當地亦有不少重陽禁忌,包括不宜送菊花、不宜行房、不宜祝賀節日快樂等。 pakutaso. 👉🏼 香港行山好去處專頁 :發掘更多人氣/隱世/靚景/新手行山路線!...

  5. 重陽節習俗糅合了多種民俗文化,包括祭祖、登高、賞秋、戴茱萸、食糕餅等等,傳承至今又增加了「敬老」意義。 傳承敬老傳統「老年節」 重陽節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九」在古代是「陽數」,因此九月初九被稱為「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最早的重陽習俗,源於上古時期天象崇拜,人們在秋天收穫之際,祭天、祭祖,祈求豐收。 至東漢,古人崇拜山岳,又出現了於重陽節登高、賞秋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活動更為豐富。 傳承到現代,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意義:敬老。 古代重陽節,有祈求長壽傳統,也有敬老活動。

  6.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 (又名秋祭),依據傳統習俗,中國人會趁重陽節到郊外遠足登高,同時祭掃先人墳墓。隨着時代變遷,親祭先人的習俗開始改變,另類祭祀或悼念形式出現,或會對傳統文化及習俗帶來衝擊。 時事看通識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7. 重陽節. 重陽節 [5] ,是 漢字文化圈 傳統節日,为每年 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一词始见于 三国时期 ,因《 易经 》中“九九”两阳数相重,故名“重阳”,在 唐代 , 唐德宗 在位时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重阳节开始成为正式节日。. 中国民间素有 ...

  8. 2022年9月28日 · 九九重陽,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習俗糅合了多種民俗文化,包括祭祖、登高、賞秋、戴茱萸、食糕餅等等,傳承至今又增加了「敬老」意義。 古今重陽節活動有甚麼變化? 這些重陽習俗背後,又有甚麼文化內涵呢? 重陽習俗|祭祖祈福. 重陽節的日子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在古代是「陽數」,因此九月初九被稱為「重陽」。 最早的重陽習俗,源於上古時期天象崇拜,人們在秋天收穫之際,祭天、祭祖,祈求豐收。 重陽習俗最早是祭天、祭祖,祈求豐收,南方部分地區仍保留了這個習俗。 江西婺源篁嶺,每年九月九日進入曬秋旺季,成為當地獨特風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陝西北部,秋收仍是重陽習俗之一,當地還有「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民謠。

  9.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 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 《 呂氏春秋 · 季秋紀 》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原始形式。 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一個古老民俗。 重陽節與 除夕 、 清明節 、 七月半 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10. 重陽節慢慢發展成「敬老節」,重陽節的習俗也開始轉為崇孝、祭祖拜拜等活動,希望長輩們都能活得長久長壽。 重陽節也有禁忌,像是忌煮飯、忌送菊花、甚至是忌行房等,不過傳統習俗僅供參考,不需過度在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