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31日 · 不少市民爭取在櫻花樹下的位置野餐。 (許鈞彥攝) 【明報專訊】溫哥華櫻花節 (Vancouver Cherry Blossom FestivalVCBF)昨日在溫市中心耶魯鎮林思齊公園 (David Lam Park)揭幕大批民眾前往公園賞櫻和野餐場面非常熱鬧櫻花節大野餐 (Big Picnic)昨日10時半正式開始多名政要出席開幕儀式包括卑詩就業經濟發展及創新廳長貝雅麗 (Brenda Bailey)、日本駐溫哥華總領事丸山浩平 (Kohei Maruyama)及省議員屈潔冰。 大會表示,活動得到多級政府的補助和支持才可以順利舉行。 一眾主禮嘉賓手持木槌敲開清酒桶蓋為活動正式揭開序幕。

  2. 2024年4月8日 · 最受歡迎的是由本地日本餐廳提供的各類壽司便當和日式點心無論是帳篷內的攤點還是戶外的餐車等候購買餐食的隊伍都大排長龍市民劉先生向本報記者說幾乎每年都來列治文櫻花節而吸引全家年復一年過來的主要動力就是可以現場品嘗地道的日本美食他說櫻花節上提供的日式餐盒都非常美味較日本餐廳售賣的更新鮮和便宜。 而他們全家已總結出一套逛櫻花節的經驗,到達之後首先排隊買食物,如此就不必等待太久;然後便可安心坐下邊吃邊看表演。 雖然今年的櫻花開得較早,很多市民已在前兩周的晴朗天氣裏前往加里岬公園拍照,但昨日仍有不少人在櫻花樹下合影,亦有家長陪着孩子在公園綠地上放風箏、野餐,享受陽光。

  3. 2016年9月30日 · 內容分析. 1)交代身份. 作者因為革新失敗,被貶永州,一直被投閒置散。 由於自己是帶罪之身,因此自稱「僇人」,至於「恆惴慄」,就是指終日戰戰兢兢的心情。 2)遊歷過程. 作者在公餘與友人結伴,在永州附近遊歷。 作者寫一行人遊歷了「高山」、「深林」、「迴溪」,並自言是「幽泉怪石,無遠不到」,自以為已經盡覽永州奇山異水。 3)宴飲過程. 作者在遊歷的時候,跟友人「披草而坐」,甚至是「傾壺而醉」,喝醉後就「相枕以臥」,平日思慮的事情,在夢中也會出現,醒來之後,就想離開當地。 佈局重點. 作者撰寫這一段的目的: 1.交代身份,並為遊西山作鋪墊。 2.以永州各處山水,突出西山景色奇特,與別不同。 3.作者遊西山前「起而歸」,跟下文遊歷西山後「猶不欲歸」的表現,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部分:得見西山.

  4. 2016年10月14日 · 在法華寺西亭看見西山,深感其特異,於是出發前往。 到達後發現西山高聳,數州之土地皆收眼底,附近的山丘山谷,都成了小土丘和小土坑,遠眺更是「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從景色而論,在西山上得見的諸景,已遠較永州其他山水為佳。 以遊歷表現之別突出西山景色. 作者遊永州諸山後,只是「傾壺而醉」、「相枕以臥」、「覺而起,起而歸」,只見寫意,卻沒有不捨。 遊歷西山,作者仍有飲酒,卻竟然「不知日之入」,直至日落西山仍不願離開,由此突出西山景色,更勝一籌。 以鄰近小山襯托西山高聳特立. 特意描述從西山之巔俯視群山的景色,「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西山之下,山谷只是小土坑,山丘亦只如小土丘,而且周圍的景像一覽無遺,突顯了西山之高。 2 結構嚴謹.

  5. 2016年10月21日 · 強調對遊歷有了新的體會,「嚮之未始遊」就是指遊歷西山以前的體會,至於「遊於是乎始」,就會強調得西山後的全新體會。. 作者以「遊」字作連貫,清楚表達遊歷的體會和心態上的轉變。. 2 誇張. 有助突出描寫對象的特點,令讀者的印象更深刻。. 分析如下 ...

  6. 2019年9月19日 · 【明報專訊】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2019年4月華盛頓大學的學者發表研究指出,不健康飲食與全球五分之一死亡個案有關,2017年涉及1100萬人,致死個案甚至比吸煙更多。 最主要致死的飲食風險因素為進食太多鹽、太少全穀物及太少水果。 香港人的不良飲食習慣. 多肉少菜. 衛生署的健康飲食金字塔建議成人每天攝取約5至8両 (即約190至300克)肉、魚、蛋及代替品。 然而,根據2018年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在國際期刊《環境研究快報》發表的研究,香港是其中一個人均肉類消費量最高的地區,估計每人每日的平均消耗量達664克,其中豬肉和牛肉消費量最高。

  7. 2020年10月27日 · 解說. 予,第一身代詞,文言第一身代詞很豐富,有吾、我、余、予等至少7、8個,到了白話,只剩孤單一個「我」字。 「豈……哉」,是文言習見的反詰句式;「豈好辯哉」,表達了孟子本來不想與人辯論。 不得已,也可以看成是三音節的詞彙;已,停止;不能停止,即欲罷 (罷,也就是停止)不能,非出於本意,無可奈何地不得不如此。 也,表示十分肯定的語氣。 孟子就什麼議題迫不得已地辯論? 與誰辯論? 〈魚我所欲也〉一章出自《孟子?告子》篇,前文是孟子與告子有關人性的一連串辯論。 告子認為,人性天生如同白紙,無所謂善或不善,受後天影響,才有了善與不善的分殊。 孟子反對,他秉承孔子,堅守人與生俱來能同情別人,不忍心別人受傷害的根本信念,簡言之,人性本來善良。 這是儒家的終極關懷,不能失守,孟子的確不得不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