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15日 · 香港著名學者財經分析員及專欄作家曾任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以及多家企業機構顧問多次受邀在中國美國香港新加坡媒體和研討會分析經濟投資與管理方面的課題。 播出日期:8月23日至8月27日. 第一集: 曾淵滄為你講解大市走勢分析! 第二集: 曾淵滄:恒指未「極度悲觀」 入市仍需等一等. 第三集: 慎選收息股 曾淵滄:股息率高唔一定好. 第四集: 曾淵滄寄語年輕人 「輸錢可以但唔能夠輸到欠債」 第五集: 曾淵滄:永遠都是買樓時機. 黃瑋傑. 現任輝立資本管理董事,從事證券業超過20年,目前專責基金管理,管理資產超過10億元。 擅長評析宏觀經濟,為讀者發掘優質倍升股。 個人著作包括《股市是平的》、《炒得精叻》及《投資先知》。 播出日期:8月30日至9月3日.

  2. 2024年4月13日 · 撰文: 涂宇佳. 發布時間: 2024/04/13 21:45. 分享:. 富有≠精英 暴發戶與真貴族只在一綫間 專家:這些細節暴露出身. 即便是富豪,亦會有危機感,尤其是當愈來愈多的新一代富豪躋身富裕階層,便誕生了「老錢」與「新錢」的劃分。. 前者以名門望族自居,後者 ...

  3. 緊貼最新理財投資資訊,如:息口走勢、收息產品、綠色投資、基金、強積金、ETF、股票、藍籌股、外匯、黃金、商品、債券、保險等資訊,同時因應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以個案形式,由理財專家分享個人財富管理和增值的實用指南,為退休做好部署。.

  4. 2021年3月4日 · 正因自己能夠擺脫無「生活」的生活,她希望自己做投行的背景、在投資及理財方面的知識及經驗可以與年輕人分享,令他們重拾對未來的期望。 我覺得年輕人愈早開始理財,對將來改變命運更有幫助。 我希望可以教導年輕人理財,可以對他們人生有較大利益。 年輕人未來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愈早開始計劃,愈早去投資,對他們未來重拾信心的幫助會較大。 以30多歲之齡「退休」,令不少人稱羨。 Rain指,目前她的資產及現金流已經足夠她應付日常支出。 至於她有何理財心得? 個人的投資組合又是如何分配? 成績又係點? 下一篇文章會跟大家分享,密切留意。 責任編輯︰陳玉蓮. ========= 立即選股,參加抽獎,贏取總值超過HK$10萬獎品! 退休 財務自由 美股 股票 債券 概念 銀行 IPO 香港 YouTube.

  5. 2023年8月9日 · 美國著名金融理論家、投資顧問William Bernstein的經典投資指南《投資的四大支柱》近日推出第二版。 他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稱,投資者最大的風險是沒有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關鍵是要持有足夠數量的安全、「無聊」資產(指歷史波動率較小的資產),這樣當你的其他資產價值暴跌時,你就不會驚慌失措。 利用普通股複利「慢慢致富」儲足7000萬. 新書開篇講述了法律秘書Sylvia Bloom的案例,她在紐約一家律師樓擔任秘書67年,於2014年退休。 幾年後她去世時,遺囑執行人驚訝地發現其遺產價值超過900萬美元(約7,028萬港元),主要由普通股組成。 Bernstein分析,這位法律秘書成功的秘訣是理解並利用了複利的魔力。 「她並不是想快速致富,而是慢慢致富,這是一個更安全的賭注。

  6. 2022年8月31日 · 根據恒生銀行的官方解釋,「恒生」是取其「永恒長生」之意,我得早幾年在恒生總行地面層玻璃窗外貼有一些恒生歷史簡述,當中也有類似說法;但根據何添的說法,「恒生」二字分別取自當中盛春霖開設的「恒興銀號」和林炳炎開設的「生大銀號」。 點擊圖片放大. 那這個「紅底雙腳」標誌又有多長歷史呢? 看恒生戰前的圖片,都沒找到這個「雙腳標誌」,可以推算戰前這個標誌是尚未誕生的。 雖然我從手上所有的一手二手資料,都未能找出一個確實的時間,不過肯定的是這個標誌最晚在 1963 年已經有,所以說如果大家在網上搜尋「恒生銀行業務初級進修班似係畢業證書證件」會找到這個「雙腳標誌」已牢牢印在一份 1963 年的 証書封圖上 (始終是別人的東西,有勞大家自行去搜尋喇。

  7. 2020年10月16日 · 大部分人都知道,要做好個人財富規劃,為退休生活作準備,務求令自己退休後沒有工作收入,也可以有穩定的財務收入,如收息、收租等,維持自己退休後生活所需,退休無憂。 不過,真正的退休規劃,就只有守財嗎? 專欄作家曾智華分享,退休之後,應該開始多點新思維。 例如,接受「斷捨離」哲學,將一切毋須/不應留下的身邊物品,一二三送晒俾人或掉之。 最精明者,就只留下夠用又安全的數目後(當然因人而異! ),不停玩「財散」,多點做自己想做的事,旅遊、請客、慈善、送禮……總之,feel good就做! 以他自己為例,最近與幾位志同道合朋友,正開展一項新「判死刑」大行動。 因各人在過去數十年,因投資/嗜好/虛榮……儲起不少靚酒、花膠、鮑魚、陳皮……心知肚明,能享用的日子,必定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