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大約 3,180 個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日 · 再從銀行業來看,目前正在發展有別於傳統的數位銀行概念,為了搶攻年輕人市場而研發出一些副品牌,像是國泰世華銀行「KOKO」,或是台新銀行的「Richart」等,雖然保險業還沒看到諸如此類「數位保險」的副品牌,但未來遲早也會走入這樣的發展模式 ...

  2. 2018年5月1日 ·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 ...

  3. 2022年11月1日 · 眾所周知,在未來的金融服務中,銀行業是最先受到金融科技的衝擊,但是保險業所受到的衝擊卻是最大。 到底金融科技會如何巨大影響保險業的商業模式?

  4. 2021年11月1日 · 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引起保險市場的關注,報告中提出金融科技對市場的影響,會對銀行業影響最快,而對保險業影響最大,如今來看,可以證明這份報告的前瞻性。 就好比,現今幾乎每一個人手機裡都有銀行APP,多數的銀行服務都已經虛擬化;保險業看似沒有受到像銀行業那樣直接的挑戰,連年的保險科技衝擊警告反而使保險業失去戒心,認為又是一次「狼來了」。 彭金隆還是再次提醒,市場變化其實是「現在進行式」,等到意識到時往往為時已晚,保險業仍要及早因應及準備。 由於保險業在過去受到高度監理,在這樣的情況下,保險科技的進步是相對緩慢的。 以現況來說,大多數的保險科技公司並非要改變保險業的傳統運行模式,而是擔任協助者的角色,提升其服務品質及效率。

  5. 2019年4月1日 · 不管市場如何改變,KYC與KYP,永遠是致勝的關鍵. 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進步,同時也會為保險業帶來衝擊,從產業角度來看,現行的業務推動、服務方法與資金應用都將受到影響。. 要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衝擊,可以從「快想」、「快做」、「快改」3點 ...

  6. 2022年1月1日 · 回顧2021年臺灣保險業的表現,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陳宏昇表示,就產業面而言,比起2020年受海外投資狀況影響,今年反倒因為疫情,各保險業在臺灣的投資上都有所斬獲,KPMG就指出保險業的稅前獲利在銀行、保險、證券3個主要金融行業中屬於大幅成長 ...

  7. 2020年6月1日 · 二 二 年7大極具發展前景職業 1111人力銀行日前接受媒體採訪,透過薪資與未來前景等各方面綜合評估,提出「二 二 年7大熱門工作」,不分排名簡略介紹如下: 1.數據分析師。

  8. 2019年6月1日 ·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新鮮人最想投入的產業以「資訊/科技業」(37.5%)居冠,其次則是以金融業為主的「工商業服務業」(33.3%)。 保險業與金融產業相關,因此也格外受到新鮮人關注,而現今年輕人愈來愈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也讓 ...

  9. 2022年2月1日 · 對保險業來說,依照瑞士再保(Swiss Re Sigma)2021年7月的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對保險的影響有2項,分別是風險意識提升以及數位化線上交易需求增加,因而推測全球保險需求將在2022年成長到3.9%。. 新冠疫情主要是增加了消費者對健康、身故和財務穩定的 ...

  10. 2018年8月1日 · 2406 許多業務人員都希望經營高資產客戶來寫下卓越績效,然而高資產客戶僅占總人口的2%,甚至更低實屬可遇不可求。 南山人壽正發通訊處處經理吳東明,以專業真誠的態度獲得高資產客戶的青睞。 入行之前,原本在銀行業穩定發展的南山人壽正發通訊處處經理吳東明,因為在保險業工作的太太建議,並考量保險業彈性自主的上班時間,33歲那年毅然轉換跑道到保險業發展。 一開始,吳東明並沒有特別鎖定客戶群類型,只因過去在銀行業接觸較多中小企業的老闆,就從這一群客戶開始嘗試與接觸,無意間建立起了一群高資產客戶。 由於中小企業的老闆工作非常忙碌,對他們而言,保險是屬於家庭規劃的一部分,所以不少客戶會請吳東明和他們的太太聯繫,起初客戶都是購買一些小保單,如孩子的教育基金、儲蓄險或醫療險。

  11. 2019年8月1日 · 銀行業:仍以「違反金融產品條件或風險說明爭議」為主。 證期業:主要為「保證金追繳平倉」。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除了避免資訊不對稱現象,更要主動尋求充分的市場資訊。

  12. 2021年2月1日 · ESG的概念其實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被提出,如同銀行業行之有年的「赤道原則」,但直到最近因地球暖化、極端氣候加劇,甚至2020年的新冠疫情,都加速人類意識到「地球相當脆弱」,身為保險從業人員如果要提升自己的格局與層次,也必須要開始重視

  13. 2021年4月1日 · 目前市面上的AI理財工具琳瑯滿目,銀行業有國泰智能投資、中信智動GO、台新理財智多星、北富銀奈米投等;證券業則包括富蘭克林國民理財機器人、復華低點通理財機器人等,不同金融機構針對金融科技趨勢提供不同理財機器人服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