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關文清應聘為導演,亦為聯華港廠演員養成所導師。. 學員中包括導演李鐵、黃岱,影星胡戎等。. 聯華港廠只有1931至1933共三年歷史, 出品的四部影片都是默片,當中《鐵骨蘭心》(1931)、《夜半槍聲》(1932)和《暗室明珠》(1933)三部都是由關執導。. 1933年 ...

  2. 關文清治病,先以中醫外科始,他首創川蔗糖貼敷“搭背瘡”。. 另外,他對癌症、腫瘤、性病治療都有獨到之處。. 後來又攻讀內科、婦科,以治婦科病最為出名。. 他辯證靈活的用疏肝、健脾、通脈之法,幾服藥治好了甘肅督軍陸洪濤母親的固疾,陸以感激之 ...

  3. 2018年2月26日 · 但到上世紀初,沒有十足的勇氣和決心,是很難成事的,關文清當時懷抱着對電影的熱情和理想,遠度重洋到荷里活追尋「電影夢」,一路走來雖困難重重,但他總能在逆境中開闢一片新天地,他是怎樣孤身在外闖出一番成就,贏得電影宗師的美譬呢?

    • 概览
    • 导语
    • 人物经历

    香港电影先驱

    展开2个同名词条

    关文清,香港电影的先驱。关文清1894年生于广东开平县(今开平市)赤坎镇大梧村,父亲关绍勋是清末秀才,在本邑讲学,关文清九岁便在家里开始接受其父传统、正宗的中国文化教育。

    主要代表作品《生命线 (1935)》 《残花泪》

    提起香港电影的拓荒者,人们自然会想到黎民伟和黎北海。然而除黎氏兄弟这两座丰碑外,香港影坛还有一些不能被遗忘的先驱,他们同样在香港电影的初创时期留下了拓荒的脚步,如关文清、梁少波、黄仲文等。其中关文清作为香港影界第一个在海外学成归来的电影专业人士,更是对襁褓时期的香港电影工业和美学两个层面的拓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另一方面,关文清的电影观念和黎氏兄弟相同,总体上也是以影剧来爱国救民、启发民智,并以此写就了一个爱国文人的影艺人生。

    1894-1928

    1910年,关文清去香港读英文。翌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古莲李受美国工会之托,到中国内地和香港招收100名留美学生,关文清被录取到加州大学攻读英文。随后,关文清对新兴的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电影的念头,1915年,他为了学习和掌握电影艺术知识,到洛杉矶影城好莱坞当临时演员。尽管当时的好莱坞还处于草创时期,但关文清毕竟接受了正规的电影启蒙,并参与了影片《残花泪》的摄制。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关文清考入了美国加州电影学院深造,主攻编导,并旁及有关电影拍摄的其他课程,接受了系统的电影专业教育。1920年,学成归国后的关文清,欲在内地发展电影事业,他先在南通创办电影公司,失败后又与山东人王长泰往南京师范学堂拍摄第一部纪录片《全国师范培训班》,该片反映全国师范学校校长培训的情况,拍成后在全国各地演出,对我国师范教育起了一定的宣传和促进作用。1921年,关文清出任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并开始研究中国文学。这期间关文清虽然也参与了一些电影工作,但在电影方面有所作为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直到1923年黎氏兄弟在香港创办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关文清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1921年,拍完香港第一部影片《庄子试妻》(1913)后沉寂数年的黎民伟开始有了大的举措,他拿出了经商盈利的全部资金,并得到了两位兄长黎北海和黎海山的资助,筹资5万港元在香港建成新世界戏院,试图为今后拍摄的电影找寻稳定的放映途径。1922年黎民伟又招股集资,加上原有的资金共筹得50万港元准备建立自己的制片公司。1923年5月14日,黎氏兄弟在香港铜锣湾成立了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黎民伟任总经理,黎北海任经理,罗永祥任技术主任。关文清被黎民伟聘为顾问,具体指导“香港民新”的影片拍摄。关文清在“香港民新”的主要电影活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担任民新演员养成所的教员,培养了香港第一批电影演艺人员。盖因黎民伟是同盟会成员和他拒绝向港英当局有关部门行贿等原因,在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后,“香港民新”在香港的片场用地仍未得到香港工务局的批复,1924年,“香港民新”只好在广州西关多宝坊建立片场,准备拍摄故事片,并开设了民新演员养成所,培养演技人才。第一期演员养成所共招收30名学员,由关文清、梁少波、黎北海等人任教,经过短期培训,全体学员参加了“香港民新”影片的摄制。其二,关文清参与了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1925)的摄制。这部改编自《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的影片开拍于1924年10月,由黎北海编导,罗永祥摄影,黎民伟、林楚楚等主演。因市场需要,影片拍摄成时装片,即影片中人物不着古装而全着民初服装。关文清负责全片的化妆,因为当时只有在美国科班出身的他才懂得如何化妆。

    关文清在“香港民新”虽主要担当艺术层面的指导,但对其工业层面也颇为关注,他在《中国银坛外史》一书中便有对“香港民新”的工业层面分析。“香港民新”这个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制片机构在摄制完成《胭脂》后不久就宣告结束,1925年10月,黎民伟“承民新董事局授权,携一部分机件往上海”,于1926年2月组建了“上海民新影片公司”。片场用地迟迟得不到批复、省港大罢工等外素直接导致了“香港民新”的衰亡,但关文清却从公司的内部管理入手,深刻剖析出了其衰亡的内因:

    “民新公司拍了《胭脂》后,便没有资本拍第二部。因初时没有经验,没有预算,而机械主任罗永祥的好高骛远个性作祟,订购的器材,样样要多要好,把大部分的资本,用去购器材。单是化妆品也买了数千元。而那时的‘面蜡’(Face paint)还是舞台用的‘密士法陀’(Max Factor),电影专用化妆品尚未发明,结果过了几年,那几千元的化妆品变为废物!至于水银灯,则花了五万多元,八座‘横光’灯,八座‘顶光’灯,足够两组使用。那些水银灯笨重非常,每座数千斤,要两名灯工,方能推动……因此,炭精灯便应运而生。炭精灯的好处,是轻便而制造易,每盏只三四十斤,成本不过一百几十。此后便没人用水银灯而被淘汰了”

    关文清同时认为,“香港民新”拍摄过多政治色彩较浓的纪录片,也是其衰亡的内因之一:“民新公司在广州历年所拍的纪录片和新闻片,是没有市场的,除卖了几本给鲍罗庭(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苏联顾问)外,其余都是贮在片仓……其实政府或国民党党部从来没有费用津贴过。”毋庸置疑,关文清这些对“香港民新”不符合商业市场经营理念的分析,对以后香港电影工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4. 從無聲到有聲——追蹤關文清. In 郭靜寧, & 吳君玉 (Eds.), 探索1930至1940年代香港電影. 上篇: 時代與影史(中文版) (pp. 30-47). 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documents/18995340/19057015/ebook_chi_04a.pdf

    • 郭靜寧, 吳君玉
    • 香港
    • Chinese (Traditional)
    • 探索1930至1940年代香港電影. 上篇: 時代與影史(中文版)
  5. hkmdb.com › db › people關文清

    金門女 (1941) HKMDB contains information about films, people, and companies associated with Hong Kong cinema.

  6. 關文清雖然在美國時有懷鄉之心,但他在美國的生活不俗,他能夠參與美國人的文化圈子,又能發表自己的作品,及得到肯定。 他是二十世紀初中美文化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