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9日 · 2021-03-09.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近日,「前港姐」與其「前度」、某「富三代」與某助興人士在社交平台上參與的「口水戰」成為城中熱話,且有指某君的言論有「貶低女性」之嫌。 就所涉言詞,筆者詮釋如下: 如有人因做出一些挑釁行為而令某人動怒,廣東人會說這人「辣㷫」(觸怒)了對方。 「辣」讀「laat3/辣6-3」,「㷫」讀「慶」。 「辣㷫」這寫法最普遍,也有寫「辣興」、「辣慶」、「焫㷫」。 廣東人用「寸」來形容囂張的人。 「寸嘴」就是有一副「寸」的「嘴」臉,也指「寸」。 「挑機」原指某人在「打機」期間被另一玩家中途加入挑戰,後引申向某人挑戰。

  2. 2017年11月28日 · 如此看來,這就是為何1957年在香港上映的一套由占士甸擔綱主演,探求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美國電影「Rebel Without a Cause」的中文譯名叫《阿飛正傳》了。 當年,台灣和中國大陸對該影片分別譯作《養子不教誰之過》和《無因的反叛》;在切合內容方面,對比香港的譯名,可說大為失色。 不同年代,「不良青年」有着不同代號--上世紀60年代,叫「飛仔」、「飛女」;上世紀70年代末叫「油脂仔」、「油脂妹」;上世紀80年代初叫「崩仔」、「崩女」;千禧年起的叫「MK仔」、「MK妹」。 無論是哪個年代、哪個稱號,這類年輕人均不離標新立異、連群結黨、離經叛道、玩世不恭、不務正業、頹廢沉淪的特性。 他們着實打破了傳統框框,且在某程度上給時代注入了另類動力。

  3. 2019年7月30日 · 「打仔」一詞專指父母打自己的孩子。 除本身的印象,筆者在寫此文前曾對一群有「打仔」經驗的父母以及有「被打仔」經歷的人士作出調查--「打仔」和「被打仔」的因由何在? 得出結果可歸兩類:「頑皮」和「學壞」。 形容「頑童」的劣行,書面語中會用「調皮」、「淘氣」、「搗蛋」、「不聽話」、「愛玩愛鬧」等;廣東人則用「曳」、「百厭」、「奀皮」、「反斗」、「星君」等從字面百思不得其解等字眼。 有了這些,「頑童」又多了「百厭仔」、「百厭星」、「奀皮仔」、「反斗星」和「星君仔」等別稱。 廣東人會叫「頑皮」做「jai5」,坊間多以「曳/jai6」來作為其寫法。 「曳」,作為動詞,有「搖動」的意思,且與「拽」同。 如小孩周時「郁身郁勢」,沒定下來的樣子,舊時的老人家會叫這個身體經常「搖動」的行為做「曳」。

  4. 2019年9月10日 · 近期,大家不時聽到「自炒」的個案,原因大多圍繞那不堪壓力的、不滿社會的、抗拒施政的,而當中死者多具相當學歷。 姑勿論出於何因,此類不幸的消息總叫人心酸不忍又惋惜無奈。 粵語中,「攬」有抱的意思;「攬炒」這個近期潮相當於早年說的「攬住死」,有「齊炒」、「兩敗俱傷」、「同歸於盡」、「玉石俱焚」的意思。 如此看來,人們不要輕言或立心「攬炒」,因後果對「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挽回的。 做出「攬炒」這種傷人害己的行為,大致出於以下三種心態:其一、自己出了事,找人陪葬,即「拉埋人落水」,被拖下水的人可能是無辜的;其二、眼看一己的戰鬥力不足,毅然奮不顧身,與對方同歸於盡;其三、認定某些事情已無妥協餘地,於是不顧後果地做出相互毀滅的行為。 示例6:

  5. 2019年11月6日 · 2019-11-06. 香港的粵語基於歷史文化等因素,跟內地甚或廣州的一套標準都顯得有一些距離,而外來詞的吸收和使用則更為明顯。 (邵敬敏:《香港方言外來詞比較研究》)然而,近年香港外來詞卻有偏向使用意譯的趨勢,跟內地的外來詞使用有不少相同處。 如以前我們多用「啫喱」(jelly),現在多叫作「果凍」;以前我們用「卡士」(cast),現在我們叫作「陣容」。 以意譯外來詞取締音譯外來詞,當然可以起固本清源之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早已採用「櫻桃」之稱;清代徐珂《清稗類鈔》第四十六冊「服飾類」亦見「襯衫」一詞。 而音譯的被取締,當然有助溝通和傳意,「民主」和「科學」取締「德先生」和「賽先生」更是顯例。

  6. 2014年3月4日 · 普通話聊天室:「行走」在粵普對照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4-03-04] 我要評論. 對比與交通、行走有關的詞彙,普通話和粵語在使用上有很多相似的 ...

  7. 2020年10月7日 · 2020-10-07. 杯子讀錯聲調,就會變成被子。 資料圖片. 自香港回歸祖國的懷抱,兩地相通一家親,愈來愈多香港人開始說普通話。 不過,很多香港人只會聽,未必會說,就算會說普通話的香港人,絕大部分人的發音也是不標準的。 經常有學生問我:「老師,怎樣才能說好普通話呢? 有什麼捷徑和竅門嗎? 」我笑着回答:「有! 就是大膽地說,常聽、常說、常聊。 另外拼音是普通話好幫手,有了拼音的幫助學普通話就事半功倍了。 普通話共有四個基本聲調,即陰平調(一聲)、陽平調(二聲)、 上聲(三聲)、去聲(四聲)。 每個聲調都有固定的調型。 而粵語具有九個聲調,六個至七個固定調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這九個聲調名稱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陰入)、下陰入(中入)、陽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