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20日 · 代價就是你必須成為幸福的大人」《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推出實體繪本慰藉成人的童話故事 (本文訊息由 尖端出版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VidaOrange 修訂後刊登。

  2. 2020年11月26日 · 圖片來源:《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經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談脆弱與羞恥感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堅強的表面下,隱藏著多少不敢展露的脆弱以及無助? 其實,你可以不用武裝自己,不用硬逼自己要堅強,因為只有在脆弱被看見時,才能找到他的安放之處。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心理諮商師 吳靜. 脆弱充滿力量,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一個聯繫。 最近意識到我自己對脆弱的極端防禦,於是對於脆弱和弱產生興趣。 我心裡慢慢意識到一件事情,脆弱可能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不堪。 習慣性的去搜尋大家對脆弱的問題,發現鋪天蓋地的問題是關於如何打敗脆弱變得堅強。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 但是我想分享我自己的領悟。 脆弱與羞恥.

  3. 2020年7月14日 · 情緒雖然不像人跟我們有一樣具有身份地存在但我們活著就是一個關係性的存在跟情緒也是如此。 “處理已經顯示了你跟情緒的關係從依戀關係角度說怎樣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

    • 這跟今天談到的憂鬱症輕生有什麼關係?
    • 那麼,在防範自殺這件事情上,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 說了這麼多,到底想表達什麼?
    • 補充

    作者本身在 21 歲那年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自那時起長達4年時間服用憂鬱症藥物配合心理諮商治療,前前後後尋求至少四位醫師及三位心理諮商師協助。 憂鬱症藥物讓我變得對外界刺激麻木無感、白天疲累卻又無法休息,晚上需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但我的生活情況仍然沒有好轉。仍然日日夜夜被輕生的念頭縈繞,甚至無助絕望到瞞著家人偷偷買一包木炭放在床頭櫃,心想這樣絕望的日子再繼續下去,這包木炭總有一天會用到。 直到 25 歲那一年,情況嚴重到實在無法再繼續完成學業,但又不甘心這樣的自己在這麼多人的關愛和支持下,竟然只能帶著消極絕望的態度過活?當時念頭一轉,試著不去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態如何,而是觀察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問題:難以完成作業、難以專注… 才在網路上透過這些關鍵字搜尋,第一次認識這輩子從來沒有聽說過的A...

    就個人對注意力缺失症、重度憂鬱症等症狀長期研究認識,每一個人在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如果能夠保留「有沒有可能其實是注意力缺失症?」的假設,並鼓勵患者進行一連串嚴謹專業的醫學診斷,最後有可能會發現,患者需要的不是憂鬱症藥物治療,而是針對注意力缺失症所導致生活不同面向的重大損失。 由此認識開始,重啟建構生活的計畫、教導患者重新看待自己過往的負面經驗、鼓勵患者在生活當中透過簡單的目標達成一步一步累積信心、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更重要的是讓患者身邊重要他人能夠理解這個症狀帶給她的困難,用適當的方式帶領她一步步找回健康。這樣一來,憂鬱症狀往往也不藥而癒了,憂鬱所可能導致的輕生悲劇,也可以不必發生。 這裡還是要強調,醫師和心理師的判斷往往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這不一定是他們專業知能的缺乏。而是整體社會對注意力缺失...

    我的朋友不希望我撰文在這位被認為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年輕作家離世消息上妄下「她可能是被誤診為憂鬱症的注意力缺失症患者」假設。我的朋友擔心這樣的假設會讓無數憂心忡忡的家長更加焦慮,把更多的孩子帶去找醫生,吃更多藥,受更多副作用折磨…更多更多其實不見得會發生的可怕想像。 就算是因為提升了對 ADHD 的認識和覺察能力,促使更多家長帶孩子去找醫生問診,拿這個可能性去比較現況下台灣社會對 ADHD 正確觀念的輕忽和三十萬 ADHD 人口權益的漠視,導致當中許多人在成長階段遭遇挫折而不知如何求助,最後得到憂鬱症而輕生,孰輕?孰重? 「我還是覺得不要危言聳聽比較好。」我的朋友這麼告訴我。 為什麼我提出研究資料表示「憂鬱症患者有可能是被誤診的注意力缺失症患者」是危言聳聽呢?保有這個假設,便有可能避免憂鬱症患者...

    台灣民眾對這個症狀普遍有兩個誤解: 一、如果沒有過動行為就不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事實是,也有看起來乖巧安靜守秩序、但內在分心嚴重、思緒飛騰的ADHD,因為沒有過動特徵(Hyperactivity),在醫學上又稱這群人為ADD注意力缺失症患者。這些人同樣因為ADHD特質而在生活當中處處遇到困難,但他們卻不被發現因而無從得到協助。 二、成績好怎麼可能是ADHD,ADHD不是不能專心嗎? 其實不然,注意力渙散和高度專注都是ADHD患者會表現出來的特質,關鍵在於他們難以控制自己的專注力。尤其在缺乏動機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往往會凸顯出他們的分心問題。國外有ADHD進入哈佛成為醫師的例子,台灣也有ADHD考上台大。 所以ADHD不是不能專注,不能透過一個人能夠專注就斷定他不是ADHD。 (本文經投稿作者...

  4. 2018年5月9日 · 心理紓壓. 常常莫名疲累、心情低落?. 精神治療師認證:你必須改掉的 7 個「看似小事」的壞習慣. 蔡芷庭 2018-05-09. 你是否有這種情況呢?. 明明沒有生病,卻總是莫名感到疲倦、常常怎麼睡都睡不飽、心情抑鬱低落、各種痠痛、肩頸僵硬等小毛病上身……其實 ...

  5. 2016年9月9日 · 報橘. 你該去看精神科了:當你這樣說的時候,想不想知道我們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CO 肥皂箱 2016-09-09. 【更新】這篇文章林奕含在去年 1 月時寫下的,今年 2 月她剛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後,更多人認識了這位 26 歲的才女。 她的文筆讓人驚艷,同時那份細膩和早慧的滄桑痕跡也讓人不捨——這用什麼樣的痛苦才能淬煉出的文字? 昨日她的離世被出版新書的 游擊出版 證實了。 許多人措手不及,我們沉痛地感到遺憾,或許對她來說只不再受世界折磨的解脫。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該去看精神科了,常常聽見這樣的玩笑話。 真正的病院裡,什麼樣子呢? 與作者相談,覺得這篇的原意單純想闡述,她自己在社會中作為大家口中笑話的精神病病人的感受。

  6. 2014年10月7日 · 2014-10-07. 分享本文. 想到藝術家,你會想到什麼? 瘋瘋癲癲、思考方式與常人不同? 或是內心充滿小劇場,無法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有分裂人格? 常說藝術是痛苦之下的產物但是藝術家真的都是瘋子與神經病嗎? 心理學家兼神經學家 Nancy Andreasen 的這本書 The Creating Brain: The Neuroscience of Genius ,卻揭露了意外的事實:你我對藝術家的想像可能都是錯的! 才性被壓抑的女孩踏上研究天才之路. Andreasen 是個在智商測驗時被判斷為天才的小女孩,然而她出生於 1930 年代,那是一個女性被認為不需要讀太多書的時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