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網站為明報新聞網。自1995年推出的明報新聞網,一直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具公信力的新聞資訊。明報網站是一個大型綜合入門網站,現設有多個獨立主題網站,涵蓋新聞、時事、財經、健康、教育、科技、旅遊、娛樂、生活等題材,為讀者提供高質素的內容及網上增值服務,明報網站會員更可在 ...

  2. 2024年4月13日 · 她早前趁回鄉祭祖,與媽咪、家姐楊卓娜及小珍珠到田園摘士多啤梨及到處逛街,兩歲兒子則在家中獨霸玩具,盡量減低姊弟摩擦,「子女年紀相近會爭玩具,家姐咬弟弟,弟弟學識反咬家姐,家姐又試過出手抓人。 激死,我很頭痛,要嗌No,逐個捉入房關埋門講道理,有時會叫老公教」。 她又指女兒開始識「講數」,要求多陪伴,「她最近學識講『媽咪不要外出拍劇太耐,可不可叫爸爸去拍? 』今(前)日我準備出門工作,個女又問會否去很耐,我說很快回家,她就安心」。 林夏薇首演反派大尺度親熱戲. 楊茜堯透露劇中角色以復仇為主,親熱戲則交給林夏薇。 她拍該劇時,老公主演的《婚後事》正播映,也應要求捱眼瞓捧場了兩集,覺得劇情寫實及感動。 對於被老公投訴點評太簡潔,她笑說:「評語夠精準就可以,稍後我會抽時間再煲他部劇以示支持。

  3. 2024年3月3日 · HOY TV. 3月4日起(逢星期一至五) 晚上8時30分. 相關字詞﹕ 林襄 女神同行.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明報專訊】介紹台灣吃喝玩樂的電視節目很多,台灣的啦啦隊女神,也在香港不同電視台的綜藝節目亮相,HOY TV《女神同行》集台灣玩樂,又10名台灣女神,包括林襄、林莎、雅涵、苡萱、上晏、慈妹、林可、Yuri、短今及壯壯,大堆頭製作,目標是吸納一批新觀眾捧場,主持人是《就是青春3名學員阮偉倫(阿倫)、林躍翰(John)及康志維(康師傅),他們跟女神同行,足迹遍及高雄、彰化、嘉義及桃園,見識最貼地的台灣風情。

  4. 2024年1月12日 · 不止「遊園驚夢」 足本《牡丹亭》首登港舞台. 圖2之1 - 《牡丹亭》是崑曲經典,但因全本演出時間長,一直未劇團挑戰演 . . . . . . (主辦單位提供). 【明報專訊】每種戲曲也有其代表作,粵劇是《帝女花》的話,崑曲就應數《牡丹亭》。. 雖然《牡丹亭》是 ...

    • 逾七成學生渴望社會重返平靜
    • 公式教育與社會創新的矛盾
    • 約1/3學生有志投身藝術文化事業
    • 教育政策應加強創意教育發展

    讓香港重返和諧包容,明顯是學生的主要想法。社會事件和疫情改變了香港的面貌,原本和諧的社會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分裂。學生們對此痛心疾首。他們覺得香港人似乎失去了對持不同意見者的包容。部分學生在這樣壓抑的社會氛圍中備受煎熬。其中一人以文字寫他的失眠:「半夜,我總是輾轉反側不能入眠……我仍然記得香港曾經是最安全的城市,但現在香港人用語言和肢體去攻擊、歧視甚至霸凌不同政見的人。我希望我能夠停止失眠;我希望社會能重回平和;我希望在包容的社會裏人人都會容忍不同。」另一位學生也描述了他被抑鬱折磨的感受:「我當時幾乎被抑鬱感充滿,我難以將那種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那是一種源於他人對我否定的黑暗。那段時間我漸漸地對自己產生懷疑。」

    雖然超過八成的學生認識到大學文憑是踏入社會的必要條件,但同一時間,過半數的學生不約而同的認為,以應試為本的學校教育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造能力,將學生逐步變成考試機器。有學生誠實的寫:「學生用死記硬背以奪得佳績……透過不斷的做練習,記下無數的歷史片段,做齊功課溫故知新——似乎順理成章地拿下各類學科的獎學金,但是當你問我到現在還記起什麼嗎?我會說我全都忘了。」 大部分學生認為,較差的教育背景會限制個人的事業發展,所以學生們都希望獲得大學文憑,然而,現實情况是本地大學的錄取率僅約兩三成,這意味着只有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才能獲得進大學的入場券。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學生更加感受到來自教育體制的壓力,並形成了心理上的癥結。幾位學生均以「令人窒息」等字眼形容該情况,其中一位更直接指出問題核心:「學校中有太...

    香港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有同學用「成功公式」形容單一的社會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本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想要成為醫生或律師等專業人士,但同時,也有另外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想投身藝術文化相關的行業。學生知道藝術在這「文化沙漠」難以發展,但是他們仍然堅持本心,頂着壓力朝着理想前進。一位學生這樣形容社會對嚮往藝術的人的嘲諷:「人們把作家和畫家與貧窮聯繫起來,他們說服彼此不要做這樣的工作。否則他們的未來將會是慘淡和無助的。然而,如果我堅持我想成為藝術家的夢想,人們會笑話我,覺得我太幼稚又不切實際。」除了社會的壓力,父母的誤解是更大的阻礙。一位學生無奈寫道:「如果我告訴我的父母我想成為設計師或者畫家,我的父母肯定會非常驚訝,然後他們會勸我放棄這樣的想法。」

    學生在寫作中提出了關於香港教育體制改革的不同建議,譬如希望學校增設不同類型的課程,採用更具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並組織更多樣的課外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個人興趣和需要。 在整合了所有數據後,本研究團隊認為社會有必要在學生的職業規劃、全人發展、教師訓練和專業發展方面推動更多政策行動,幫助學生生涯規劃,提升與少數族裔學生合作時所掌握的跨文化技能,以及提高對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支援。因此本團隊建議:(1)應更有效利用現有政府和社會資源,加強支援學生職業生涯規劃;(2)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加強創意教育發展,並於校內鼓勵包容,促進跨文化意識和推廣跨文化交流;(3)為教師舉辦職業輔導課程與心理健康培訓,協助他們為學生提供建議。 (作者按:「探討香港學生如何築構未來願景」由香港教育大學賀潔婷教授(Prof. Chr...

  5. 【明報專訊】講起近年當紅的學術普及團體,肯定要數好青年荼毒室。由一開始在網上發表哲學普及文章、主持已被腰斬的香港電台節目《哲學偈傾》,到近年參演「試當真」短片、在Serrini的演唱會粉墨登場,開了學術普及的新風氣。團體成員主要是二、三十多歲的哲學研究生和已出道的大學 ...

  6. 2023年12月22日 · 2023年,香港人終於告別新冠陰霾,經過3年多疫情,社會元氣大傷。政府今年3月取消口罩令,一系列復常活動隨後展開,包括「開心香港」、「好,香港」、全港戲院日、香港夜繽紛等。來到2023年的尾聲,香港復常了嗎?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市民及食肆負責人,餐廳老闆表示,生意比疫情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