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5月13日 · 近日與友人聚會,話題經常談及樓市。 一來樓市跌勢持續,想上車或換樓的朋友關注樓是否已見底;二來銷聲匿跡多年的負資產捲土重來,首季大幅飆升十四倍,令人回憶起97大崩盤的慘況。 加上本港經濟進一步下行、內地權威人士放風中國經濟步入L型,不少人提出特區政府應考慮「撤」辣,以免步97樓大跌後塵。 撤辣呼聲多 但萬萬不可. 升斗小民,窮盡一生,只求有瓦遮頭,因此樓市政策的絲毫變動,都引發高度關注。 筆者也不例外,只是對撤辣提議,權衡利弊後,認為萬萬不可。 提議撤辣的觀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辣招已成功遏制樓過快上漲,樓市更步入下行期,政策應退出舞台;二是經濟下滑,負資產上升,政府要防範風險,撤辣刺激經濟、提振信心。

  2. 2021年11月26日 · 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10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94.8按月回落0.85%已經連跌兩個月按年則升3.5%若以首10個月累計樓價仍然升近4%。 按面積分類,只有面積最大的豪宅樓價,按月錄得輕微升幅,但成交少於20宗。

  3. 2022年10月13日 · 香港則勇於維持高稅率。 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代表本港辣稅成效顯著,值得支持?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把住宅按面積分作ABCDE五個級別。 最小的是A類,最大的是E類。 由於E類佔比太小,所以D和E合成DE類。 我們發現,自1999年起至2010年第四季辣稅生效時,A類細單位價格共上升了約65.6%;DE類大單位價格則上升了103.4%。 這期間.大單位明顯跑贏細單位。 但在香港引入辣稅後,細單立即變成脫韁野馬飆升。 到2020年底共升了323.3%;相反,原先跑贏小單位的DE 類大單位,自1999至2020年底,只升了280.5%! 由於細單位呎飆升,發展商紛紛改則,於是香港出現了空前的「納米樓」現象。 原來辣招在使炒家卻步的同時也同時減少了二手供應。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年12月10日 · 公屋聯會建議政府收緊未補資助房屋轉售限制,由現時首兩年內不得高於原價轉售的限制增至五年,以遏止短期炒風。 其實,居屋公屋值錢才能賣得高價。 居屋公屋值錢與「炒賣」無關。 倘若有更多人可轉售這些居所,反而有機會減慢升幅。 把原價轉售的限制增至5年,結果是賣家多等幾年,買家更難入市。 居屋公屋值錢可淘利,吸引了更多人申請買居屋。 如果多等幾年就可多賺幾百萬元,一般人都樂於等。 可見,我們不要責怪炒家推高居屋公屋價錢。 居屋公屋值錢,原因是香港仍有很多人士買不起私樓卻沒有資格申請,或即使有資格申請卻仍得等運到。 很多人自問運氣不佳、久候又太苦,便只能以高價 (居屋第二市場和已補地價的公開市場屋都很高) 向原來的居屋或公屋業主購入。 他們絕大部分都不是短線炒家,當中很多更是納稅人。

  6. 2021年12月31日 · 對於部分市場人士擔心實行最低單位面積限制對市民置業有影響黃偉綸表示市場上呎價3萬元以下的單位選擇相當多以約280方呎單位面積計樓價約800萬首置可承造八成或九成按揭相信不會令市民選擇大幅減少。 加上據差估署資料顯示,過去5年新落成私營房屋當中,280方呎以下單位佔13%,換言之,新措施會影響約八分之一私宅供應,認為是合適的做法。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今日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相信如果市場沒有大的反對,限呎政策會進一步落實,長遠可減少整體的納米樓供應。 他又指限呎後單位面積大了,樓價並不是按比例增加,若以首期款項計算影響不大,相信市民仍可負擔。

  7. 2021年8月17日 · 2021年第1季港元貨幣供應量(M)為港幣$8.1433萬億,總產出(Y)為港幣$7,005.68億。 假設市民立刻使用消費券,會導致貨幣供應量和總產出同時增加港幣$360億,即貨幣供應量(M)增加約0.44%,總產出(Y)增加約5.14%,在相關變量的影響下,意味物價水平(P)將會下降,而非上升,加價的誘因大多來自服務業的壓力,但同時被物價水平的下降壓力而抵消一定程度。 根據交易方程式,造成通貨膨脹僅僅源於增加貨幣供應量,如印刷無準備保證的鈔票(M增加),且未能提升總產出(Y不變)。 故此,派發消費券導致通貨膨脹的說法值得懷疑,至少在經濟學得不到驗證。 MV=PY,當V=1、P≠0. 立刻使用消費券後: ∵ M 的 % ↑ < Y 的 % ↑. ∴ P ↓. 通貨膨脹的原因:

  8. 2021年1月18日 · 1. 令人傷心. 1. 嬲爆. 繼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後,民主黨副主席林卓廷今日也被踢爆以過千萬元沽出沙田自住物業,引起社會關注他是否準備「著草」。 《港人講地》記者曾利用通訊軟件向林卓廷本人查詢,惟對方「已讀不回」。 不過,林卓廷在回應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