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9日 · 政協共同綱領序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組織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但當政協委員發表與政府不同的異見會發生什麼事? 來看底下 5 位敢言政協委員的結果。 (責任編輯:連柏翰) 中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 翻攝自 CCTV YouTube。 1949 年以來,嚴酷的政治運動頻繁攪動中國大陸社會,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除六四之前的短暫時期)基本上難以保障。 尤其近年,禍從口出,以言治罪的事例頻發,宣傳審查部門嚴密控制下的媒體上,鮮有反對意見出現。 在這種大環境下,雖然北京年年開兩會,代表、委員提出的批評意見更加少見。 但偶爾出現的敢言者還是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被敏感的媒體捕捉到。 敢言政協委員 1 號——崔永元:實話好難說.

  2. 2014年10月20日 · 事實上中國全國人民大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 8 月 31 宣布定調香港 2017 的普選方案完全忽略民願只往親中路線靠攏。 即使當時主權移交時,香港明訂受普通法管制,享有 50 年自主權。 在此特別行政區內,人民可以選出自己的特首,並且保有獨立的司法系統。 在如此專斷的決策之下,自然是將 1997 年承諾的一國兩治體系完全拋除。 香港學聯的口號寫得十分明白:「自主命運」、「自決前程」。 這幾句口號十分發人警醒,也顯示出年輕一代的學生其實比許多上一代的港人都更能掌握此重要民主議題。 香港自 97 後的每任特首,都缺乏民意支持. 特首梁振英的確應該承擔下近來香港抗爭的大部分政治責任,但是其根源來由其實要追溯到董建華時期的香港。

  3. 2018年5月8日 · 宋欣橋在文中又指隨著中普合併」,香港人從小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增強中國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香港普通話發展理想境界」,「當然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是屬於個人身份的認同問題那就另當別論。 」明顯將身分認同與語言使用劃上等號。 香港網民在教育局網站中看見此篇文章,隨即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有網民批評,「我從小到大就是說粵語,怎會不是『母語』? 」,又批評教育局刻意貶低粵語,「粵語源遠流長,為何政府要文化霸凌? https://youtu.be/En1kcZf1RyI. 港教授怒斥政府引用「權威失準」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前高級講師歐陽偉豪在臉書(facebook)直斥教育局引用「權威失準」,「一個沒有研究粵語的學者,竟然指出粵語不是香港的『母語』,而教育局居然重視此觀點並將之傳給大眾。

  4. 從 1949 年中華民國撤台以來誰能稱自己為中國的會籍問題就一直是聯合國每年開會討論的事情1970 美國在越戰中耗費大量軍資國內反戰聲浪興起為能有效打擊蘇聯尼克森總統決定與當時和蘇聯交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5. 2017年6月30日 · 最新曝光的108年全新歷史課綱草案批露了臺灣史的主題,在「近代國家的成立」這個單元的「臺灣共同體的形成」這個項目, 第一個條目要談「從馬關條約到台北和約」,根據這條課綱,教科書勢必討論臺灣主權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 然而,在教科書篇幅有限的情況下,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需要更多課外的討論與研究。 近年來因為藍綠對立的關係,國民黨對於臺灣主權的主張,就是屬於中華民國,無庸置疑。 而獨派學者的立場也多從國際法角度,強調臺灣主權不屬於中華民國,主張中華民國必須消滅。 然而,除了這兩種角度,有沒有第三種立場,可以拋下意識形態所預設的前提,單純從史料來看待臺灣主權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 這是筆者所關切的。 一、原本臺灣主權移交中華民國的可能性. 先來談談臺灣主權為何有移交中華民國政府的「可能性」。

  6. 2017年5月17日 · 我為何不相信黨?. 走過大饑荒與文革,中國流亡作家袁紅冰揭露中共隱瞞的血腥暴政. 上報 UP Media 2017-05-17. 【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他是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自骨子裡反對這個國家。. 過去我們有一篇文章正專訪這位流亡作家袁紅冰,《 中共不惜 ...

  7. 2019年5月27日 · 政大選研中心研究員鄭夙芬今天5 25 公布的研究顯示台灣認同已進入國家認同階段民眾雖對中國人具有原生文化認同但政治認同上已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不同國家。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24 日起舉辦為期兩天的台灣民主參與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暨選舉研究中心3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鄭夙芬在 25 日上午的議程中,發表「解析『台灣人/中國人』認同的持續與變遷」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台灣人的「中國」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相差頗大. 這份研究以 2000 到 2016 年的訪談資料,探討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意涵。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的集體認同尚未形成,不過, 台灣認同已進入「國家認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