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7日 · 我急不及待登機遠赴英國展開新生活是為興奮我渴望過上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生活是為期盼但我害怕到了英國挑燈夜讀時不再有父母相伴支持是為不捨我怕遠赴外國讀書數年歸來後父母變得年老是為惆悵

  2. 2022年7月8日 · 香港人記錄移居英國港人嘅故事首季有9名受訪者首集喺香港時間前晚播出受訪者係電影十年導演之一伍嘉良)。 (影片截圖) 【明報專訊過去幾年香港人帶住唔同原因遠走他方一群身處海外嘅香港傳媒工作者就組成綠豆」,繼續拍攝記錄香港人嘅故事。 「綠豆」團隊喺facebook以「記當下 再萌芽」為題自我介紹,話團隊身處海外亦可創造平台,「在新的土壤裏重新播種」,而取名「綠豆」嘅寓意係即使大樹倒下,甚至被連根拔起,種子仍會散落四周,只要有水同空氣,繼續拚命呼吸,種子就會再萌芽,茁壯成長。 暫3節目網上播.

  3. 2022年10月22日 · 明報專訊英國政府日前正式修法容許1997年7月1日或之後出生父母其中一方持BNO的18歲或以上港人可申請BNO簽證計劃赴英居留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表聲明批評英方不顧中方反對及反制一再借BNO挖香港牆角及抹黑特區政府質疑只會 ...

  4. 2023年3月6日 · 或者我覺得其實都無人會討論。 在香港生活半生面對這些事會覺得落差大嗎

  5. 2017年6月17日 · 明報專訊在港居住逾30年的杜大偉笑稱自己是真正的香港人」,因英國已沒有家只剩年邁母親閒時會回去探望故香港才是他的家。 「1970年代的英國人有仇富的心理,覺得有錢人是靠旁門左道致富,人們應靠工作掙取金錢。 」杜大偉說,這種風氣令他當時覺得十分沮喪,故那個年代首次踏足香港時,覺得香港很不一樣,對任何人都很積極友善,當時的人不會妒忌香港首富李嘉誠,他們相信只要勤奮工作,也可以成為「第二個李嘉誠」,對未來充滿樂觀。 惟1998年後,港人陷入經濟困境,往後的經濟發展只有少數人得益,同時物價不斷上升,人們開始有如1970年代英國的仇富情緒。 指英不覺港重要 中國看準港優勢.

  6. 2015年5月18日 · 【明報專訊】Alan Mak在英國出生,是典型的BBC (British-Born Chinese),他坦承自己與中國文化淵源不深,更直言沒有中文名字,淡化其華裔身分。 張敬龍由於青少年階段才移居英國,對自己成長的香港仍有關心,與Alan Mak國民身分認同中明顯有不同表現。 移民第二代外國出生和成長,整體身分認同方面,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是華裔外國人,並受兩種文化影響,具有雙重認同的特徵。 以Alan Mak為例,雖然他是華人,但他堅持自己沒有中文名字、只有洋名和其中國姓氏,可視之為「多元文化身分」顯示的一種。 兩種特殊身分 更能建立自我價值.

  7. 2021年11月4日 · 【明報專訊】13歲的巴基斯坦裔學生Zhera (簡子妮)在香港土生土長不過當她在外點餐時店員都先以英文跟她溝通其實Zhera的中文讀說能力以及日常生活都跟普通香港人無異呢一般香港人遇上巴基斯坦人時…… 第一時間說英文。 實際上在港巴基斯坦人…… 部分人懂得中文甚至能操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Zhera曾就讀的小學、現時的中學均為本地學校,非華裔學生只佔少數,「我小學時學校只有我一名非華裔學生」,故她的朋友和同學大多是香港本地學生。 即使升中後有專為非華語學生而設的中文課程,Zhera也不用報讀,雖然她的母語是烏都語,但她的中文能力跟其他同學一樣,所以可以一起上常規中文課程,「老師也說我中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