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28日 · 哈佛報告書分析香港醫療體制的核心問題市民依賴公立醫院開支難以持續醫管局同時擔當醫療服務的買家和賣家提供服務時未必從病人的利益出發公私營醫院分離使用率不均報告提出了值得反思的建議通過相當於社會保險的制度推行護老儲蓄及聯合保健計劃兩者分別以在職人士1%和1.5至2%的薪金供款前者保障市民65歲退休或不幸殘疾時可以用作支付為期2.5年的長期醫療保險保費包括護養院居住外展護理服務和家居援助探訪可以為老人或傷健人士提供基本的起居生活援助如沐浴更衣煮飯和家務等後者用作支付醫院護理和專科門診服務如癌症糖尿病等

  2. 香港醫療改革 是2000年代初由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提出針對 香港醫療 的改革計劃。 由於政府認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加上市民過度倚賴公共醫療系統,導致現行醫療制度的負擔過重。 香港醫療改革目的是檢討公共醫療系統的服務模式,並制訂融資方案,從而更有效地運用 公帑 。 改革的主要重點是加強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合作,以解決公共醫療需求與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 進程. 2008年3月,港府在《 2008年至2009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 》之後,公布《醫療改革咨詢文件》,俗稱 強金 ,提出多個醫療融資方案,收集市民反應。 [1] [永久失效連結] 2021年5月,香港政府修訂《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容許在海外讀香港永久居民免試來港執業,以解決香港醫生人手不足問題。 [1]

  3. 香港醫療衞生簡史第一部分詳細介紹了香港中西醫及公共衞生的發展歷程全面整理從英佔以前至回歸前後等關鍵時期的醫療衞生的歷史事件第二部分為十位香港醫生的口述歷史訪談稿。 眾醫生分享各自專業領域的故事,從側面反映各專科乃至香港醫療的歷史發展脈絡。 此書回顧近百多年來,政府、醫學界和民間為香港醫療發展作出的努力,學術水平和趣味性兼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醫學史著作。 讀者可以通過本書總結歷史經驗,從而為香港未來的醫學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啟示。 我希望有更多像劉蜀永、嚴柔媛和林思行三位學者的有心人,就香港醫療衞生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豐富社會大眾對有關課題的認識。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

  4. 其他人也問了

  5. 香港公營醫療主要由 醫院管理局 及 衞生署 提供。 其形式簡單的參考了英國的 NHS 系統 [2] :治療通常只收取象徵式費用,領取 綜援 者和貧窮者可申請免費。 另外還有適用於中小學學童之學童保健計劃及學童 牙科 保健計劃,看病只須付少量藥費。 手術器材需自費,如心臟起搏器、 血管再成形術 (俗稱「通波仔」)內的支架和器材,價格數萬 港幣 起。 自藥物名冊制度,部份較新或較昂貴不在保障之內,選擇使用者要自行付費。 亦有部份病如 黏多醣症 患者需自行付費用藥 [3] 。曾發生要先交2萬港元藥費才可做緊急手術, [4] 而黏多醣症負擔不起數以百萬藥費 [5] 或癌症病者沒最新藥物亦只可等待死亡 [6] , 肝病 患者如沒自費藥物不能得到較好治療 [7] 或較佳康復。 [8]

  6. 第一章. 香港醫療制度需要變革. 1.1 多年來,香港建立了一個優質有效的醫療制度,由以全力盡心和具有高度專業精神及道德操守見稱的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服務這個醫療制度為市民提供的優質醫療服務,達至昭著的醫療衞生水平-香港的健康指標例如預期壽命和嬰兒夭折率,皆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我們現行的醫療制度正承受着日益沉重的負擔及面臨巨大的挑戰。 如果我們對此置之不理,整個醫療制度的質素在可見將來勢必會嚴重倒退,難以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亦無法保持以往驕人的成績。 現行醫療制度面對的挑戰 . 1.2 我們現行的醫療制度正面對重重挑戰- 醫療服務需求增加: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人口急劇老化,以及個別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病患率增加,均會令醫療服務需求增加。

  7. 醫院管理局. 私立醫療. 參見. 參考資料. 香港醫療體系 由香港42間公立醫院以及13間私家醫院組成 [1] [2] 。 由於香港的醫療水平較好,香港是全世界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地區。 同時香港也是世界上首個實行 肝臟移植 (英語:liver transplantation) 的地區,自1993年起開始進行成年人至成年人的肝臟捐贈移植手術 [3] 。 香港的公立和私家醫院都與澳洲醫療標準議會合作進行 國際醫療認可 (英語: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accreditation) [4] [5] 。 同時也設有 門診 (英語:polyclinic) 提供基礎醫療,包括牙科。 香港設有兩間醫學院培養醫生,分別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及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8. 2023年6月23日 · 1894年爆發的鼠疫是香港醫療史上的重大事件致命的鼠疫病毒在華人社區蔓延死亡率高達95%。 羅博士發現,當時華人普遍不信任西醫,對防疫措施十分抗拒,例如他們會假裝沒有染疫,以逃避被檢查和隔離。 更有謠傳稱被送往醫院的病人會被殺害。 這驅使政府在疫情結束後重新制訂醫療政策在各區開辦西醫診所並推動西醫分娩和母嬰健康服務從而令本地華人逐漸接受西醫醫療服務令西醫制度得以普及。 從1894年鼠疫,到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以至近年的新冠肺炎,羅博士發現在經歷疫症時,不少人會相信謠言、採用偏方,甚或搶購物資,反映人類面對死亡威脅時不理性的一面,令她覺得研究醫療史饒有意義。 她說:「研究醫療史除了看到醫療政策的實行,還發掘到人們的故事,呈現社會面貌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