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不過這個家庭的小孩像是受到詛咒似的多位都相繼夭折在馬勒五歲六歲十一歲兩個)、十三歲十四歲時都有兄弟死掉所以他的童年到少年可以說被死亡葬禮所圍繞,「對生死的思索也成為他交響曲發展的基調此外家鄉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優美動聽的民謠也成為他創作的極佳素材。 童年的馬勒就顯露出音樂才能,他六歲參加了鋼琴比賽,八歲就能教其他孩子鋼琴,十歲便舉行鋼琴獨奏會,算得上是一個音樂神童。 1874年一位農場經理古斯塔夫.施瓦茨 (Gustav Schwarz) ,聽到15歲的馬勒彈琴,立刻說服馬勒父親將他送到維也納音樂學院,接受知名的鋼琴教授Juilius Epstein的正規音樂教育,除了鋼琴還上和聲、作曲等課程。

  2. 馬勒於1901年到04年之間挑選其中的5篇譜曲也以同樣的題名發表聯篇歌曲集歌曲依馬勒後期浪漫主義的作風譜寫而樂曲所表現的氣氛與給人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有一種說法說馬勒寫這套聯篇歌曲集是悼念他大女兒之死這是錯誤說法

  3. 馬勒的精神知己也是他維也納音樂院時代的學姊蕾希娜Natalie Bauer-Lechner給我們提供了第一手寶貴的資料她描述道:「大約在一八八八年一月當他開始寫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馬勒告訴她:『我夢見自己被擊倒而昏死在花園與花朵之下。 』那時他因為在萊比錫首演他改編成功的韋伯歌劇【三個品脫】獲得盛大成功而贏得不少花圈,後來韋伯的孫媳婦韋伯夫人都把這些花拿走了。 」【三個品脫】的首演日期是一八八八年一月廿日,馬勒一定是首演不久就開始創作這首【送葬進行曲】,因為他在一八八八年八月八日已經完成這個樂章的完整手稿, 九月十日 他在布拉格完成定稿,同時寫上德文的標題「Totenfeier」【送葬進行曲】,但是他除去了【C小調交響曲】的標題,但保留副標題【第一樂章】。

  4. 其他人也問了

  5. 馬勒:「我從這世界消失了」-呂克特歌曲集」.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馬勒 在世的 19 世紀後半的樂壇正由華格納把戲劇與音樂綁在一起的樂劇」──所謂的綜合藝術掀起一陣大旋風另一方面布拉姆斯與布魯克納以各自的做法在代表 ...

  6. 影片甫開始畫外旁白先聲奪人的標榜馬勒當拿為神甚至出現了一個名叫馬勒當拿教」、教堂以馬勒當拿為名的仿宗教惡搞玩意信徒必須接受過上帝之手的洗滌作為該宗教的入教儀式...影片中段講述馬勒當拿開設的夜總會導演設計了一個有趣的

  7. 歌詞由馬勒自己撰寫並受他喜歡的德國民謠集少年的魔法號角」 (一般譯名,我自己比較喜歡譯為「男孩的奇異號角」)的影響。 其第1曲實際上以「少年的魔法號角」中的「當我所愛 (Wann mein Schatz)」為底稿寫成。 全曲共有4曲,即: 1. 愛人結婚那一天 (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 序奏部分出現具有特徵節奏的旋律,令人想到華麗的婚禮。 這旋律就是此曲的中心曲趣,像主導動機一樣,一直纏繞在流浪者的思念。 他的歌聲,也以此旋律的變化型唱出 (譜1)。 歌唱部份,指定要“寂寥而悲傷的,直到最後”。 從「藍色的花兒別凋謝 (Blümlein blau! Verdorre nicht!)」部份進入中段,加入小鳥叫聲而有較明朗的情趣,但到「鳥兒莫再唱!

  8. 三年前他們離開了在Maiernigg in Carinthia湖邊的家因為那裡是傷心地他們的女兒在那裡患了猩紅熱過世而且醫生也診斷出馬勒有嚴重的心臟問題。 當馬勒第二季在紐約指揮之後,再次回到他的森林小屋,投入「第十號交響曲」的工作。 此曲田園牧歌風卻又如緩慢死刑般心煩意亂的開頭,是因為他發現妻子艾瑪與建築師Walter Gropius的戀情。 在他手稿的四週邊緣,有著極度痛苦的胡亂塗鴉,結尾最後一頁還寫有:「為妳而生、為你而死--艾瑪」。 一個鋌而走險的嚐試拯救了他的婚姻,馬勒離開荷蘭去找Sigmund Freud,準備「第八號交響曲」在幕尼黑的首演。 此時枯瘦、不舒服的馬勒,只完成新交響曲部分的管絃草稿,就前往美國準備下一季的演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