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5日 · 醫生會建議患者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預防及治療的基礎包括減肥定時運動戒煙減少食鹽多吃水果蔬菜及全穀類食物等若患者並沒有同時患有糖尿病而心腎和眼還未因高血壓而受到損壞單是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便可將血壓回復正常但若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將血壓控制好醫生便需要處方降血壓的藥物現在有多種不同的降血壓藥物各有不同的療效和副作用醫生會因應患者不同的情況而施以最適合的藥物

  2. 2024年4月9日 · [2021-08-12] 明醫網 > 醫事百科. 一般人普遍印象中心血管疾病大部分都與高血壓相關因此許多人都會以血壓數值判斷身體是否健康不過醫師提醒事實上有一種相當少見的疾病為主動脈狹窄」,會出現血壓愈來愈正常的情況所以數據已經不是判定的唯一準則若同時又發生3 種症狀,最好還是前往醫院檢查為佳。 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分享,一般人較少遇到,但對心臟科來說相當重要的主動脈狹窄。 醫生解釋,心臟有4 個瓣膜,主動脈瓣膜恰巧是最重要的一個,當血液要離開心臟供應全身時,都必須經過瓣膜,不過,隨着年紀或先天問題造成老化的情況,就會出現狹窄。 當狹窄到某個程度,能流經這個門而出的血液也會變少。

  3. 2024年4月15日 ·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華裔65 歲以上的長者, 有2.5~5%的機率罹患失智症,且增加5 歲機率增加1 倍。 為了減緩失智症帶來的衝擊營養師近年推出融合得舒飲食與地中海飲食的麥得飲食MIND diet)」,呼籲高風險患者多吃全穀豆類等10 大益腦食物保護腦神經進而延緩失智發生。 營養師許薰云表示,失智症的高風險因子為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疾病、抽菸和缺乏運動。 約有37% 的病人在中風後會發生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超過50% 的糖尿病患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抽菸的老人相較於不抽菸者,一年後也會增加79% 阿茲海默症與78% 血管型失智症風險。 麥得飲食的特色為提高粗食比例,並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及多元不飽和脂肪,同時降低飽和脂肪與精緻糖類。

  4. 2024年4月15日 · 具質素和可靠的研究結果證明常吃堅果對健康有以下的好處: ( 一) 改善人體膽固醇的組合:堅果所含的不飽和脂肪幫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俗稱「壞」膽固醇) 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俗稱「好」膽固醇); ( 二) 預防心律不整; ( 三)防止血管內血液凝結所導致血栓而引起的心肌梗塞和缺血性中風; ( 四) 能令收縮的血管鬆弛和改善血液循環。 ( 五) 幫助控制血糖水平和降低胰島素水平; ( 六) 造成飽腹感。 不過,進食過量堅果也會對健康帶來不良的後果,包括:

  5. 2024年4月15日 · 從西方營養學觀點而言芝麻是三高食品所謂三高不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而是高鈣高鐵高蛋白質食物。 鈣的含量比豆腐高,鐵的含量比豬潤高,蛋白質含量比牛肉和雞蛋高。 不飽和脂肪酸達60%、有效阻止動脈硬化,防止心腦血管疾病。 含有豐富抗衰老物質-維他命E,能延緩衰老。 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防止頭髮過早變白與脫落,這點與中醫認為芝麻有烏髮的功效,不謀而合。 相關文章. @黃潤波博士. 芝麻有黑白兩種,黑芝麻與白芝麻。 黑芝麻古稱胡麻,胡者「胡人」,名之胡麻,清楚指出黑芝麻由外國傳入。 中醫入藥,用的是黑芝麻,而非白芝麻。 1800多年前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內的炙甘草湯,用胡麻配合其他藥物,治理心律不整,迄今我在臨床,仍常習用,辨證準確,療效肯定,是心臟病的妙藥良方。

  6. 2024年4月15日 · [2024-02-20] 明醫網 > 郭詠觀醫生.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資料飲食與炎症有明顯的關係最有效對抗炎症的方法不是來自藥物而是食物有很多研究顯示食物和飲品內的成份含會導致炎症或防炎和抗炎的效果。 ()會導致炎症的飲食有些食物與增加患上某些慢性疾病 (例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有直接關連、也會導致炎症,此外,這些不健康的飲食也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本身也是引起炎症的高危因素之一,多個研究在排除體重增加這個因素後仍確認這些食物與炎症的關係,這顯示食物內的某些成份會導致炎症。

  7. 2024年4月15日 · [2018-06-04] 明醫網 > 郭詠觀醫生. 痛風症的病因是血液內尿酸 (uric acid)水平過高,尿酸沉澱於關節內,引起急性關節發炎,最常病發於大腳趾,但也會影響腳跟、足踝、膝、手腕和肘等關節,通常都是病發得很急,伴以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而痛的程度很厲害,只有婦女於生孩子時的產痛才可匹比。 尿酸是身體內嘌呤 (purine,是組成脫氧核糖核酸DNA 和核糖核酸RNA 的重要份子) 的代謝物,從尿液中排出體外,若身體製造過多尿酸,或腎臟未能有效把尿酸排出,都會導致尿酸積聚在血液內,令到尿酸水平過高。 尿酸過高並不一定引起痛風症,但會沉澱於關節內,一遇包括細菌感染、手術、壓力、飲食過量、甚至是輕微的碰撞等誘因,就可能病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