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高血脂絕對不是胖人的專利」,人人都有可能得高血脂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都不相同再加上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大家患病的風險係數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高血脂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增高的趨勢患者以45 - 60歲的成年人為主其中以中年的男性居多中年以後的女性患者也不少就目前臨床檢測資料顯示年輕人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高血脂非胖人專利. 高血脂對人們健康的危害非常大,由高血脂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人們健康的「致命殺手」。 那些有家族遺傳、肥胖、長期熱衷於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的人群,最容易患高血脂。 另外,缺乏睡眠、運動,或者長期工作緊張、吸煙飲酒的人,也需要格外注意。

  2.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高血脂通常被人理解為血液粘稠。 它不僅會讓人長期處於疲勞困倦的亞健康狀態,還會逐漸加大腦梗、心梗的發生幾率。 當我們的血脂過高的時候,會有一個典型的症狀。 臨床觀察發現,大約90%的高脂血症患者,都有此現象。 這就是早晨起來之後頭暈、不清醒、迷糊,思維反應較為遲鈍。 早餐之後,思維和意識才正常起來。 這是高血脂的典型症狀。 我們可以據此自查。 另外,高血脂還有下面這些典型症狀。 1.午餐後發困,這種困倦往往是難以忍受的,我們必須睡上一會兒才可以。 但是,往往在午睡之後,我們的頭反而變得更加沉重、混沌、無精打采。 和午餐的狀態相反,高脂血症患者在晚餐之後的精神狀態要好多了。 2.蹲著幹活氣喘,或者呼吸不暢。

  3. 根據現時的高血壓指標, 若重複量度上壓超過140mmHg, 或下壓超過90mmHg,便定義為患上高血壓。 簡單理解,上壓與血管變硬有關,下壓則牽涉血管的彈性擴張,但若然上壓、下壓,或是上下壓也超標,切記要上心,因為血壓跟血糖一樣,就算未有「糖尿病」或「高血壓」這標籤,只要數值偏離正常,器官已會受破壞。 唐俊業解釋,血壓偏程度與器官的破壞,存在密切關連性。 「分別只在高血壓對器官傷害大過高血壓前期,但相對正常血壓,其實處身高血壓前期的邊緣人,身體器官機能也會慢慢被破壞。 」所謂「器官機能破壞」,意指血管壓力的增加,引致血管壁表皮細胞破裂,使血小板、低密度膽固醇等更易累積,令血管閉塞,常見受破壞的器官是:腦部、腎臟及心臟。 「這三個器官對血壓的敏感度特別,所以受高血壓影響的風險也最大。

  4. 膽固醇(cholesterol) 是人體血液及細胞中的蠟質狀脂肪,本身可由肝臟自製,用以製造及修復細胞壁,此外,身體的荷爾蒙(如性激素)、維他命D及膽汁酸(用作消化食物)分泌,亦需要使用膽固醇來製成。 而除了身體自製,食物是主要的膽固醇來源。 本是身體的「必需品」, 然一旦過剩,膽固醇也會成為身體的負擔,形成脂肪斑塊,積聚血管內壁,長遠令血管粥樣硬化、狹窄,甚至栓塞血管。 若是心臟血管栓塞可致冠心病、腦血管栓塞則可致中風。 據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冠心病是由血膽固醇過所致。 透視血脂成分. 透過驗血可了解血脂水平。

  5. 2022年1月10日 · [2013-08-19] 明醫網 > 明人專欄. 脂肪在我們日常的飲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聯同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脂肪是食物的三大營養素 (macronutrient)之一,它在人體的新陳代謝擔當多個重要的角色,包括: (一)提供熱量、 (二)幫助人體吸收油溶維他命,例如維他命A、D、E和K、 (三)幫助身體生長和發育等,所以,我們的食物必須包括脂肪,但份量和種類都很重要。 脂肪可分為三大類﹕不飽和脂肪 (unsaturated fat)、飽和脂肪 (saturated fat)和反式脂肪 (trans fat)。

  6. [2016-05-02]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但是卻不能如每個人所願,上了年紀總是被疾病所困擾著,而對於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平常飲食起居小心翼翼,通過服用西藥來降低血糖,不過經常服用會對身體的機能造成影響,而藥理研究標兵,有些重要可以降低血糖的成分,而且安全健康,下面為糖友介紹降糖中藥,可以對症選擇合適的藥來服用,或者在服用前諮詢醫生的意見。 黃芪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的功效。 用於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官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癒合。 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黃芪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7. [2015-10-06]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近年坊間有不少傳言指,若身體酸鹼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失去平衡,令人長期處於酸性的體液狀態,可致百病叢生,甚至提早衰老。 放眼教授酸鹼飲食法的中外書籍充斥市場,究竟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或飲食方法,你我又會信幾成? 追求健康本是好事,但對於現時氾濫成災的「健康資訊」,大家在半信半疑或嘗試跟從之際,有否認真過濾箇中信息? 或許是時候了解更多自己的身體機能。 百病源自同因? 近年有關「體液酸鹼值失衡致病」的說法,主要來自自然療法界。 此理論是這樣說的︰基於某些生活或飲食習慣,令人們攝取過多酸性物質,從而令體液的酸鹼度失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