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1月22日 · 之鋒入選時代人物」,是TIME在羅列候選名單時在各地尋找人選而香港雨傘運動正在發生以至當中人物受到關注。 之鋒自兩年前的國教運動走來,再加上英國獨立導演Matthew Torne透過電影《未夠秤》把他的事跡傳頌開去,令這個未成年的社運主角,在全球「立足」。 然而之鋒越成名,卻越見香港可哀。 因為原來香港從來難有社運人物可以享譽國際,而要靠之鋒獨領風騷! 而雨傘運動的現實,是由佔中三子、雙學成員以至所有抗命死士集體完成,還未終結,只有清場;可由外地想像,以一個之鋒的「抗爭之臉(The Face of Protest)」作今年十月的雜誌封面,打開人物選舉序幕,是為簡化了雨傘運動的想像,同時也漠視了與之鋒擁有同等份量的參與者。

  2. 2017年8月4日 · 因為預期著將臨的大變所以片中我與黃之鋒梁麗幗葉泳琳等進行的第一次的訪問是早發生於雨傘運動之前而當我把兩集的名字的玫瑰董啓章地圖剪輯為國際版電影於2014年11月初的亞洲電影節首映之時那是9/28催涙畫面在任何電影中 ...

  3. 2003年10月6日 · 志誠欲平定尖沙咀,教唆他人殺死陳永仁的父親,再以上司的身份讓陳永仁復職,去幫自己完成使命。 志誠事敗後,只希望能早日還清他欠陳永仁的債。 陳永仁凡事沒有太盡,令緣份沒有早盡。 活在無間地獄多年的志誠,終於在北角天台還了給陳永仁。 兩個「殺父認子」故事的分別,在於有否意識到良知而產生罪咎感。 女兒孔慈的死,沒有喚醒雄霸。 兄弟陸啟昌的死,改變了志誠。 若果1998年的版本是認賊作父,要以步家後人的血去開封絕世好劍來了斷與養父恩仇,那麼2002/3年的版本,則製造了一個重新認識養父的機會。 這個養父,背負著原罪,但從天台掉下來的一刻,仍是讓兒子痛心的。 畢竟,秋生的中英血統,經已比千葉真一的日本血統步近了那一點點。 或許終於都找到劉健明與陳永仁中間那面鏡子所代表的是甚麼了。

  4. 2015年5月19日 · Google. 王家衞雖然是九十年代香港影壇的文化新貴(最多文化人討論),但文化界對他的支持卻並非一面倒﹕先是《阿飛正傳》,不少老一輩的影評人嫌它思想深度不足及歷史面貌含糊;然後是《重慶森林》,反過來是年輕影評人提出反王家衞神話的呼籲;《東邪西毒》更極端,不但口味兩極分化,連一般新聞報道也冷嘲熱諷(《壹週刊》的威尼斯影展報道)。 這種情形在八十年代初期新浪潮湧現之後,實在很難想像。 在當時,像王家衞這種嘗試的作品其實並不鮮見(再一次提起志強的《打擂台》及方育平的《美國心》),即使給視為失敗作,也不見得會有輿論大舉攻擊,反而還得到不少同情分和支持。

  5. 2017年7月13日 · 由許學文歐文傑十年導演之一)、黃偉傑分別執導三條主線影射香港三個大賊。 故事由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的新聞畫面開始,季正雄(林家棟飾)燒掉身份證暗喻香港身份的消失,他改名換姓以求生存,案子卻越做越小。

  6. 2016年4月2日 · 《選老頂》全片最後一個鏡頭,是一碗混合黑與白的芝麻糊,這是杜汶澤所飾演的社團老大阿七向兒子解釋好人壞人的世界觀,表示正與邪依然不是黑白分明,而是融和灰色,既在講警與黑,也是關於人民與政府。 同時,芝麻糊內的太極圖案亦代表秋生所飾演的神爺,他強調的所謂維穩,就是維持兩邊平衡,誰也不能逾越,讓至高無上的權力延續著木偶的操控。 電影的結局鮮明地針對政權,但在故事細節中則有兩面的解讀空間,讓不同想法的觀眾皆可對號入座,企圖打破二元對立的迷思。 阿七高喊「一人一票」,其實只為自己利益,犠牲自己兄弟在所不惜也只為私怨,會否正合民眾對於「政客推支持者上前線受靶,自己在背後收割成果」的印象? 只是阿七所推舉的也非真普選,正興還是先由小圈子提名篩選。

  7. 2021年5月17日 · 至於在九七前統治香港的殖民政府,不論在日本虎視眈眈的三、四十年代,還是國共兩個中國人政權在冷戰時代隔著台海對峙時,都為了政治原因而對電影諸多審查。 因此,左派電影當年要在香港生存,製作人根本無法隨心所欲,而是要在港英的審查制度底下運作。 除了要與右派影業競爭和面對香港官方的審查外,大陸官方的指示和態度,也是香港左派影業中人不得不遵從的。 而《香港銀幕左方》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是作者能挖掘出香港左派電影發展的眾多細節。 哪些人將進步電影的種子在香港散播? 每間左派電影公司是如何誕生? 左派電影的運作怎樣體現左翼理想和對祖國的認同? 中共在香港左派電影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以上幾個問題,這本書都提供到答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