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2月20日 · 【明報專訊】美國新奧爾良一名藝術家在親人離世後感到哀痛,她將社區一幅牆變成黑板,在上面寫滿「在我死之前,我希望____」這填充題。 然後在旁邊放了七彩斑斕的粉筆,讓路過的人作反思,認真生活。 想不到一天後,整幅牆已填滿各式各樣的死前心願。 這便是「在我死前」(Before I die)運動的緣起。 直至目前,世界各地已有多於1000幅黑板牆,遍佈多於70個地方,用35種語言,讓過路人停下來反思人生的意義。 亞洲人,一直被視為對死亡十分忌諱,但亦有多個地方參與這運動。 翻查資料,原來香港在2012年11月也有一名外籍學生小規模地舉辦這運動。 她有感香港人常低頭看手機,故創新地將黑板放在地上。 除了表達死前心願,原來亦有人願意談及「好死」的條件。

  2. 2023年9月19日 · 明報專訊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本港每年有超過5萬人去世當中涉及急病意外和自殺的個案約佔25%即每4名死者就有1人在毫無預兆下突然離世。 面對突然而來的死亡,至親好友即時反應是震驚和難以置信;而其他哀傷情緒如 焦慮 、憤怒、遺憾、自責等亦會陸續浮現,維持多久則因人而異。 有些人在一年半載後有明顯改善,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甚至永遠悲傷。 (編者按:筆者偶然讀到一名外國作家對哀傷的理解後,發現原來並非每份哀傷都可以放下,當哀傷無法縮小時,不如考慮將生命擴闊,令哀傷的影響力及佔據生命的比例降低……怎樣做到呢? 目錄. 至親突然離世 喪親者哀傷難放下 安慰陪伴勝說話. 喪親者或情緒激烈 需包容、接納、願意聆聽. 真正的陪伴:觀察和感受對方需要 從一支水到一個擁抱.

  3. 2018年8月13日 ·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出,有一名正接受治療的躁鬱症病人,近期病情反覆,上周看到新聞後,情緒變得非常波動,擔心自己會步上後塵,強烈希望家人陪伴,但家人未能即時配合,令病人情緒大受困擾,擔憂得接近精神崩潰。 「病人需要重新調整藥物,亦要向她解釋情緒病情因人而異,每個病人的心身狀態及身邊支援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應集中處理自己病情。 」治療目的是希望病人重拾復康希望。 麥永接認同,名人輕生新聞對身心健康人士影響不大,但對於有自殺念頭的情緒病人則有影響,「他們可能會模仿,認同此舉是解決方法,或者擔心自己步上後塵」。 「尊重死者決定」 令人誤解輕生獲認同. 每當有名人輕生的消息傳出,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帖文寫下R.I.P.(Rest in Peace)表達惋惜及祝福,但原來簡單的留言可能美化了這個悲劇。

  4. 2017年5月29日 · 29/05/2017. 梁憲孫, 菊池病, 醫言有理.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三十歲的陳小姐發燒四星期,仍未有退燒迹象;她頸部兩邊淋巴腺脹大,並有些微疼痛。 醫生懷疑她患上淋巴癌,活組織檢查最後確診菊池病(Kikuchi disease)。 陳小姐知道未有患癌,即時如釋重負;病情不藥而癒,兩個月後完全康復,退燒後淋巴腺回復正常。 菊池病屬罕見良性淋巴腫瘤,患者多是亞洲人,尤其影響女性,一般四十歲以下,亞洲以外其他地方罕見,相信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例如「白血球組織血型」(Human Leucocyte Antigen)。 病徵包括發燒及淋巴腺腫大,其他還有易倦、關節發炎疼痛、皮膚出疹、肝臟脾臟腫大、出夜汗、惡心、嘔吐、體重下降及肚瀉等。 驗血檢查或發現白血球及血小板下降情况。

  5. 2018年1月11日 · 11/01/2018. 中風, 中風後遺症, 爆血管, 血管堵塞, 養和特稿. 分享此內容: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每年有超過2萬人中風,導致約3000人死亡。 養和醫院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醫生提醒,中風會破壞神經系統,後遺症是影響病人的活動、理解、說話及吞嚥等能力。 建議病人抓緊病發後首年的「復康黃金期」,透過密集式復康訓練,有助預防併發症及改善活動功能,重投正常生活。 根據1996年發表的哥本哈根中風研究,指出中風後首3個月是復康的黃金期,故此以往一般的復康治療,只着重在病發後三個月進行。

  6. 2018年8月13日 · 唔使睇醫生, 安寧服務. 分享此內容: 選擇帶親人回家陪伴走最後一段路,不止要安排合適的住家環境,家人的心理準備亦很重要。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認為,「醫生的角色是將藥物治療、病情進展向家屬解釋,預先解說面對的各種可能,讓家人有心理預備。 但死亡是獨特的,每一個人的死前狀况都不同,亦無法預測」。 狀况無法預測 心理準備重要. 病人在臨終階段,絕大部分時間都需要高度照顧,因此家人要投入大量時間。 他舉例:「例如病人起不到身,有時會氣喘,大小便有困難等,好多時要扶抱及幫忙處理不同情况。 根據我們曾處理的個案經驗,最好有三個家人可以在那段時間全心照顧,當然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可以聘請私家護士或護理員。 預設醫療指示 尊重病人選擇. 尋找醫生資料、地址|醫生黃頁. 立即瀏覽!

  7. 2016年10月17日 ·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三個名字,背後各有故事,機緣巧合,成就了一段百年美談。. 香港人慣稱「那打素」,但大多數人或許不知道,在香港兩家醫學院艱苦的創建初期,多虧「那打素」及時施予援助才渡過難關。. 先說華人西醫書院(港大醫學院前身)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