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7日 · 鼻咽位處鼻孔的最盡頭由於位置隱蔽徵狀未必明顯高達8成沒有接受檢查的患者確診鼻咽癌時已屆中晚期即第三四期),令治療變得棘手97%的鼻咽癌患者都帶有EB病毒現時有一種專門針對鼻咽癌特徵的D

  2. 2023年10月27日 · 危疾是港人面對的重大健康挑戰,其中癌症、心臟病和中風是三大常見的危疾。根據宏利《2022年個人保險賠償報告》,癌症、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位列該年度危疾賠償的頭三位,共佔危疾賠償個案總數的 92%。 醫院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癌症病例數目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與十年前相比,癌症的 ...

  3. 2021年5月30日 · 有別於化療、電療的副作用如嘔吐、食慾不振或身體虛弱,免疫治療常見的副作用為皮膚痕癢、疲累等等,部分人可能有輕微腹瀉。 趙醫生亦提醒,副作用因治療方案、病人身體狀況而有不同反應,建議病人若出現任何輕微徵狀,也應該及早通知醫護人員,以便處理。 免疫治療助辨識癌細胞 逐一消滅. 免疫治療以「重啟病人的免疫系統」為治療方針,透過此方案重啟人體的免疫系統的「辨識」能力,以識別並對抗癌細胞。 「癌症病人體內的癌細胞得以生存,並不受控地生長,原因為免疫系統未能辨別癌細胞為入侵者。 免疫治療就像『撻』返着免疫系統。 」趙醫生解釋。 近年常用的免疫治療分為CTLA-4抑制劑和PD-1抑制劑兩種,前者可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建立免疫記憶以延長治療效果,後者則可重啟身體免疫系統,從而認得出癌細胞。

  4. 2018年12月15日 · 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的經驗分享,指一般人平日較少接觸癌症資訊,一旦被確診未必有充分知識向醫生發問,反而會倒過來質疑醫生,甚至錯過了治療黃金時期。 謬誤一:化療或標靶藥的效果欠佳? 肺癌及肝癌病人,一般首選是接受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不少人一聽到化療已很抗拒,希望改為接受免疫治療,有些中產人士會doctor-shopping,期望有醫生「說出」符合他想要的治療方案,結果拖延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才進行治療,最終影響治療效果。 謬誤二:化療導致「作嘔作悶」? 謝醫生指,不少病人對化療和電療的副作用存在誤解,例如化療導致「作嘔作悶」的副作用,現時已可透過藥物改善。 謬誤三:電療導致嚴重「生痱滋」?

  5. 2022年1月15日 · 正因為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只感覺到像重感冒一樣皆是頭痛喉嚨痛和流鼻水這些病徵難免會令人把兩者混淆英國疫情追蹤應用程式ZOE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症狀研究」,詢問了數十萬感染者上報他們的病徵到目前為止他們發現最常出現的5個共同病徵是流鼻水頭痛疲倦輕度或重度疲倦)、打噴嚏及喉嚨痛。 發燒的疑惑. 當體溫超過攝氏37.8度為發燒,發燒意味着身體正在抵抗外來的感染,有可能是任何感染,而不只是新冠病毒。 如果只是得了普通感冒較少機會發燒,雖然發燒並不一定是感染新冠病毒,但有發燒症狀就必須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疫情肆虐的當下,現在於公眾場合聽到人咳嗽連連都有所擔心,其實普通感冒或流感都有可能會咳嗽,並伴以其他症狀。 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通常發作得更突然,症狀更明顯也更嚴重。

  6. 2020年12月7日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表示,近年治療肺癌的藥物日新月異,惟醫管局在藥物協調、引入的工作上,似乎無法配合到醫療發展。 以針對基因突變的肺癌而推出的新標靶藥物為例,藥費動輒需數萬元一個月,吳偉麟指能預視到有藥無錢醫的情況將來愈來愈嚴重,「有好多本地病友因經濟問題而不選擇最好、最新的治療方案,希望政府能加快速度,讓這群無錢醫病的病人可縮短等待過程,幫得一個得一個。 無病徵確診末期肺癌 每月藥費高達5萬元. 育有一子一女的楊小姐,6年前在一次例行身體檢查中發現異樣,毫無預警地確診肺癌4期,病因為基因變異。 那時對病症缺乏認知的她,連最基本的咳、心口痛等病徵都無出現,卻突然被告知患,心情複雜。 「心想死啦,網上資訊、報道常常都說患末期肺癌的話,可能得半年多命,好驚好快會惡化。

  7. 2020年5月7日 · 隨着醫學進步,癌症未必是不治之症,不少患者可透過藥物(如標靶藥)去延續壽命,但這些藥物可能非常昂貴,持續癌症治療保障便可在此情況下發揮作用。 以下是萬通的持續癌症現金、及保誠的癌症治療額外保障﹕. 1. 資料更新至2020年4月19日。 2. 詳情請參閱保險公司的產品小冊子及保單條款。 當確診保單定義的癌症時,受保人可索償癌症賠償。 所謂癌症持續,保險公司都要求受保人持續接受指定積極治療,並於指定時間,才可索償癌症持續治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