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讲述的是1953年12月25日晚九时半九龙 白田村发生空前大火首由白田上村八家坡起火除了整个白田上村中约下村付之一炬外还波及 窝仔村 、石硖尾村大埔道村直至26日晨二时始被控制燃烧将达六小时。. 初步估计,被焚去木屋、石屋一万余间 ...

  2. 1953年12月25日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一场灾难性大火5万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情况危急港英政府为了安置灾民决定在石硖尾灾区兴建7层高的H型大厦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厦终于建成成为第一代公共屋邨。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石硖尾旧貌. 194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爆发 国共内战 ,引起很多人到香港避难。 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在石硖尾一带自行兴建木屋,以作栖身之所。 1953年12月25日,发生了石硖尾大火事件,五万多人无家可归。 所以,香港政府决定在该区兴建 廉租屋 邨,是香港首个公共房屋发展计划。 主要建筑. 播报. 编辑.

  3. 1951年 11月,九龙城 东头村 大火烧毁木屋5000多间灾民20000多人1953年 12月25日的 石硖尾大火 受灾面积更达45亩毁木屋7000间灾民60000多人。 其后 1954年 亦有 大坑东 木屋区大火; 1955年 有 石湖墟 大火、九龙 花墟村 大火、 铜锣湾 马山木屋大火; 1957年 有 ...

  4. 1953年圣诞夜香港石硖尾棚屋区的一场大火令5万多人一夜间骤失家园这些住户是由大陆来香港的新 移民 。 政府为了安置灾民,一年后在原址建成了8栋工字型6层高的徙置 大厦 供他们居住。 由于石硖尾徙置计划的成功,令原本只是临时性的安置措施,成为几十年来沿用的“屋村”模式;政府先后兴建了数以百计的租金便宜的公共住房,使之成为香港中下阶层的主要安居之所。 概况. 播报. 编辑. 一九五四年的石硖尾村是香港第一个徙置式公共房屋,政府在该地建成六十座徙置大厦,楼高六至七层,从高处望去,楼宇像英文字母H,中央部分是公共浴室,而两端就是租住单位,所有租住单位的入口均由长长的走廊连接,走廊通道看来也是像一个H字。 此外,部分分隔二个单位的墙壁高处,设有长方形小孔,是作为通风之用。

  5.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量内地难民移港定居由于当时 港英政府 没有一个房屋政策来为低下阶层而设的所以很多难民在1949年至1953年间在山边兴建木屋来居住但这些木屋设备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经常发生火警最终于1953年的圣诞夜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火令五万多人无家可归于是政府在原址兴建二十九座徙置大厦用以安置灾民当中首八座 (A-H座,现在的十至十三、三十五至四十一座)由 联合国 捐款建造。 这些大厦大多数均分为两翼,并在两翼中间以厕楼相连。 只有较后兴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厦。 自此以后,徙置大厦的兴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基础。

  6. 中文名. 石硖尾汇丰银行纵火案. 地 区. 石硖尾邨. 类 型. 事件. 发生时间. 1994年 1月10日. 目录. 1 纵火经过. 2 调查结果. 3 事后及判刑. 纵火经过. 播报. 编辑. 银行内的顾客和职员立即逃出银行外;但在柜位内工作的13名职员,却因电子门锁停电无法操作,加上后门被锁上,逃生无门,被困银行内,需由消防员救出。 其中两名职员当场窒息死亡,其余11名职员中,除了1名女职员生还外,另外10人分别于事发后2至21天内先后不治。 调查结果. 播报. 编辑.

  7. 简介. 播报. 编辑. 石硖尾屋邨兴建于1954年初是香港政府兴建的首个公营大型屋邨以安置在1953年底当区大火引致无家可归的灾民。 可硖尾徙置区的兴建、发展、转化和拆卸,见证了过去50年来香港的社会变迁。 以照片、文字、和复制历史档案的出版形式,用影像、社会、人文和历史的情怀,展示行将消失的石硖尾徙置区的故事和生活面貌,作为战後香港发展历史一个非常重要和珍贵的个案。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余伟建 - 生於香港,长於香港,1985年起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经常被委派采访亚太区重大新闻。 作为新闻工作者,余非常留意香港社会的发展,对不断改变中的城市面貌极度敏感。 对正在消失中的文化遗产及建筑,乃至影响所及的社区,一一用镜头纪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