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2518 ipo 相關

    廣告
  2. The IPO Market is Hotter Than Ever. This is a Phenomenal Time for Savvy Investors. The 2024 IPO lineup includes a company that could be one the biggest of all time.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15日 · IT合約遭判上判 創科局蒙鼓裏 二判被斷約 小承辦商遭欠薪威脅公開編碼 【明報專訊】創新科技局去年5月推出「創科生活基金」,資助利用創新科技方便巿民生活的項目(見另稿)。惟基金推出逾半年,其網上申請系統仍「正建設中」。

  2. 2021年1月11日 · 加拿大公用股. [2021.01.11] 發表 推文. 再生能源去碳化是環球趨勢。 加拿大現時建議由2022年開始每種燃料都有排碳強度目標,然後每年遞增直至2030年。 排碳強度目標計算以全周期 (由石油採探至提煉和消費者使用)為基礎。 有關計劃目的是希望減少碳排放,支持潔淨能源科技投資以及創造一個碳信用交易系統──不能達到碳排放強度的能源商可以從其他製造潔淨能源公司手上買入碳信用。 聯邦政府估計碳排放強度目標可以每年減少超過200萬噸碳排放,等於加拿大需要承擔的氣候變化改善責任的10%。 加拿大現在是全球第十大溫室氣體製造國,每年製造大概730萬噸溫室氣體;加拿大承諾在2030年前將數目減低至511萬噸。 有關建議正在75日諮詢期,如果明年開始採納將會在2022年底開始實行。

  3. 2019年8月14日 · 詳情. 內地推新負面清單 服務業大開放. 【明報專訊】內地國務院辦公廳12日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今年9月底前將公布實施《優化營商環... 詳情. 十一真是香港大限? 國際輿論現在似乎比北京和香港更加急於為香港的亂局找到可能的結局,於是「如何收場」成了不少海外傳媒的常用標題。 不過,似乎眾多專家學者都找不到一... 詳情. 撤離不足一周 華調查船重返與越對峙海域. 【明報專訊】中國調查船昨重返南沙群島與越南有主權爭議的萬安灘水域,這距離兩國船舶結束在該片海域長達一個月的對峙不到一周。 越南外交部尚未對此置...

  4. 2019年12月12日 · 【明報專訊】藥物定價因素眾多,除國家政策及部分藥廠壟斷市場外,藥物專利是藥價高企的原因之一,然而藥物專利權亦能保障知識產權,有利藥廠的創新研發。 (ˇ) 賺回研究經費 鼓勵研製新藥. 藥物專利權讓原研藥廠透過長期獨家銷售新藥賺取龐大利潤,以賺回高昂的研發費用。 《科技日報》2018年10月報道,新藥研發有「兩高一長」之說,即高投入、高風險及長周期。 一款新藥從開始研發到獲批上市,通常要10至15年。 該報2019年7月報道指出,利用傳統方式開發新藥的費用已接近25億美元 (約196億港元)。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2015年3月於《明報》撰文指出,藥廠研究新藥所費不菲,每項臨牀測試都非常昂貴,亦包括保險費用等。 藥廠透過專利權亦能繼續確保其獲得資金,繼續研製新藥。

  5. 2023年10月5日 ·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底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負責招商引資,昨日在政府總部舉辦重點企業伙伴的簽字儀式。特首李家超致辭表示,已經或將在港落戶、或會在港擴充業務的重點企業有約30家,未來數年將在港合共投資超過300億元、創造約1萬個科研和管理職位。

  6. 2022年12月9日 · 網罪科署理高級警司范俊業表示,警方有根據系統的情報辨識到1218個本地有問題的IP地址,已要求相關互聯網供應商停止向這些IP地址提供服務,並提供相關用戶的個人資料,警方有派員上門到部分人的地址調查,但至今未有拘捕任何人,因暫時發現全部均屬被人入侵並受控制的裝置。 范舉例說,當中有受害人利用微型電腦控制智能家居裝置,因為該微型電腦僅用廠商的預設密碼,所以讓黑客有機可乘,入侵並控制作其他網絡上的攻擊活動。 警方:市民可輸入個人IP檢視安全否. 范俊業指系統收集情報後,會與香港的關鍵基礎設施,例如銀行業界、電力公司及政府部門等分享,讓各機構能及早調整網絡系統作預防,亦會與防毒軟件公司分享情報,以便他們更新資料庫。

  7. 2021年10月16日 · 【明報專訊】勞福局長羅致光日前提及,將探討鼓勵巿民將強積金一筆過資產轉化成退休後定期領取的年金,他昨再在電台節目解釋,稱要強制將強積金轉為年金並不可行,「香港人是不會接受」,目前看不到強制轉換的可能,但不排除社會日後對年金看法有變。 他說退休後會購買年金,稱若可保證每年5%回報,「無理由不參與」,暫時計劃用300萬元購買。 羅致光昨於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澄清,受訪時的言論是年金制度已推行3年,須考慮與強積金銜接,方法包括鼓勵更多人購買、自動轉換或強制,但部分新聞標題只提「強制」,故公眾產生錯覺、以為政府考慮強制轉換。 羅致光強調,強制將強積金轉為年金並不可行,目前看不到可能性。 參考新加坡 自動轉年金准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