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4日 · 流汗流多了會出現汗臭味但是年紀漸長特別是年過40歲後有時即使未流汗也會產生異味即所謂的老人味」。 皮膚科醫生表示老人味的元兇是皮脂腺提醒民眾務必加強清潔容易產生皮脂的耳後腳皮這2個地方皮膚科醫生徐常捷在健康2.0節目中表示老人味與汗臭味不同汗臭味偏水性老人味則是油性。 老人味的元兇是「皮脂腺」,當隨著年齡漸長,人的四肢皮膚會減少出油,變得越來越乾,但其他部位如頭皮、臉、耳朵,出油量反而增加,若出油量多,又加上細菌作用、氧化作用等,就會產生油耗味,亦即老人味。 他並表示,年紀漸長,人的腳皮的角質會增厚,再加上皮脂腺的分泌,也會產生上述的老人味。

  2. 2024年4月21日 · 超過40歲肌肉易流失! 專家教2招預防. 2024年04月21日 06:00. 舉報. 「肌少症」一般是指肌肉數量減少和力量減弱,導致患者平衡力變差,引發跌倒風險,同時亦會增加患者入住醫院機率、留院日數和死亡風險等。 肌少症不是老人病 更年期後加速惡化. 據2023年一項研究估計全球約有10至16%老年人患上肌少症。 在香港,老年人中約有11%的男士及7%的女士患有肌少症;此外,2014年一項研究亦顯示,在香港住在社區的65歲以上人士中,約有9%會患上肌少症。 一般人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患上肌少症,但事實上肌少症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女性於更年期後,因荷爾蒙分泌量減少,肌肉流失速度會加快,患上肌少症的風險亦會增加。

  3. 2024年3月21日 · 2024年03月22日 02:00. 舉報. 61的江華有TVB「御用皇帝」之稱,自2013年拍畢劇集《鳳舞香羅》後已鮮有在港演出。 近年江華主力發展內地市場,除做直播主帶貨外,也積極經營社交平台,至今抖音累積近130萬粉絲。 前日(20日),江華在抖音拍片宣告已取樂悠咭,坦言「60先至攞得嘅」,卻換來被內地網民嘲笑「攞老人咭」! 相關閱讀: 江華親揭「巾不離頭」之謎! 7字回應地中海傳聞 曾晒M字額陷脫髮危機. 江華今年幾多? 江華是昔日當紅小生。 入行多年的江華至轉投無綫後,才開始成功入屋。 江華有TVB「御用皇帝」之稱。 江華近年經常在抖音。 江華試過直播帶貨賣金。 早年曾以韓系花美男厚實瀏海Look拍片,震驚網民。 去年10月受訪,江華表示享受半退休生活,並謂沒有興趣再拍劇。

  4. 2020年1月16日 · 一張祖傳秘方,盛載一門三代的盼望,也見證灣仔百年變遷。. 屹立灣仔春園街逾百年的楊春雷特效涼茶」,由中醫楊泗海創立逾世紀以來均獨沽一味」,只售獨門秘方的廿四味涼茶為歷代街坊清熱解毒但該老店將於今年歲晚結業為百年歷程 ...

  5. 2024年3月28日 · 男性更新年期一般在40歲至55歲之間開始女性更年期則通常發生在40至55歲, 營養師李婉萍 在其Facebook專頁講解更年期會出現的健康問題,並提出有助改善的飲食建議。 她形容,更年期是女人「生命的轉變」階段。 更年期開始後,女性卵巢功能急速衰退,荷爾蒙雌激素分泌越來越少。 當身體缺乏雌激素保護,不只鈣質容易流失,引致骨質疏鬆,引發「三高」風險,令血脂、血壓、血糖統統飆高。 「三高」問題持續,更會引發中風、糖尿病等病。 高血壓5大徵狀及影響. 5大因素易致「三高」 吃太甜膽固醇高. 李婉萍指出,女性在40至55歲更年期後,患上「三高」的機會大增,尤其要注意飲食。 其中,有5種情況會導致更年期容易出現「三高」問題,包括常見於家庭主婦或上班族的不良飲食習慣。 是甚麼令更新期容易出現「三高」?

  6. 2024年4月9日 · 2024年04月09日 18:00. 舉報. 人到中年,視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 一般到了40歲後視力便開始逐漸退化繼而出現老花」。 但很多人未必能接受自己「老了」,亦害怕被身邊的朋友知道自己已患有老花。 但老花不是絕症,是每個人正常老化現象。 到底如何矯視,一併解決近視、老花、白內障等視力問題? 老花成因是甚麼? 不是「老人病」? 隨著年齡增長,視力也逐漸退減。 這是自然現象,皆因眼球內的晶狀體退化。 眼球的睫狀肌的功能減退變得鬆弛,晶狀體亦失去彈性使得晶體變焦功能減弱,導致看近距離事物的功能變得模糊。 無論是否患有近視或遠視,一般人到了大約40歲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始出現「老花」。 情況就如舊式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減弱及變焦功能損壞,導致鏡頭只能看見遠景,但近景的景象卻變得十分模糊。

  7. 2024年4月1日 · 記者在閒日傍晚到訪參與由他主講有關身後事規劃的講座前來的大多是中年人也有數名年約40歲以下的後生面孔。 他先以較容易「入口」的器官捐贈議題開講,席間過半數人早已登記衞生署設立的「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亦有參加者針對實際殯儀程序向他發問,講座流程輕鬆,打破傳統殯儀及殮葬服務「死氣沉沉」的刻板印象。 伍認為,部分港人對於談論生死不如舊日般忌諱,漸趨開放,亦有更多人及早規劃身後事,訂立遺囑及自行規劃葬禮。 坊間舉辦「身後事規劃」的講座。 以生死教育為主題的共享空間,放滿近2000本與生命有關的書籍。 推動遺產捐贈在港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