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2月1日 · 【明報專訊】前線醫護人員經常抱怨文件工作愈來愈多,醫學生博客Dr Who在facebook專頁表示,護士派藥奉行「3 Checks 5 Rights」(三核五對),即要核對3次病人身分、服藥時間、藥物名稱、藥物分量及服藥方法,他指就算護士懂得「rap(說唱)」,每種藥都要講逾1分鐘,一個病人起碼要「rap 5分鐘」才派完藥。

  2. 2015年5月8日 · 活學中文﹕辨別【准】與【準】 - 明報加東版 (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2015.05.08] 發表 推文. 遊戲二. 【明報專訊】「準」與「准」的讀音相同,而且寫法也很相似,很多人會將兩個字混淆。 不過,實際上這兩個字的意思與用法都有很大的分別。 【准】 有同意、許可的意思,例如「批准」、「獲准」、「准許」等. 【準】 1. 規定的原則或要求,例如「準繩」、「標準」; 2. 強調正確、精確的意思,例如「準時上課」、「對準目標」及「瞄準」; 3. 指預先籌劃或安排,例如「準備」。 例句:老師批准大耳騮上洗手間。 解說:大耳騮請求上洗手間,老師許可他的請求,所以用「准」。 例句:豬Pat準確回答老師的提問。

  3. 2019年11月11日 · [2019.11.11]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大埔醫院北面的大埔第9區,預計2023年有新公屋落成,邨內預留地方興建一間全新資助小學。 教育局將校舍分配予五旬節聖潔會香港總監督,該會回覆本報稱,新校擬取名「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小學」,現時正與教育局、建築署磋商校舍設計,預計最快2023年9月正式開校;又稱新校會引進芬蘭校園設計,讓學生置身豐富的感官體驗空間,激發學習靈感、創意等。 明報記者 魏綺婷. 據教育局資料,新校位於大埔第9區,設有36個課室、地盤面積7085平方米,暫定2023年中落成。 獲分配新校的五旬節聖潔會書面回覆本報查詢稱,重視全人教育「靈、德、智、體、群、美」,將學校營造成一所能給予學生信任、安全感和溫暖的家園,建立孩子及家庭應對21世紀國際社會轉變及挑戰的能力。

  4. 2016年10月21日 · 縈青繚白。 作者刻劃登西山後遠眺的景象時,運用了借代手法。 「縈青繚白」中的「青」,就是指「山」,作者以遠看山嵐的一片青綠顏色,以借代山。 至於「白」,就是指「水」,作者以遠看流水的一片蒼白顏色,以借代水。 這樣處理,既可以引發讀者思考,亦概括作者眼前的景象。 4 比喻.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 運用比喻能夠印象化地刻劃描寫對象。 為了突出西山的高聳不凡,作者特意將附近的山丘和山谷,以「蟻穴」和「小土堆」為喻,突顯它們「矮」、「小」、「淺」的本質,令讀者更容易明白「西山之高」和「群山之矮」的分別何在。 5 排比. 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作者在交代遊歷永州山水和登西山的過程,就用了排比法。

  5. 2015年2月6日 · 【明報專訊】“ 「英童失約被追『缺席派對費』」這句子究竟是什麼句式呀?” “ 這句是被動句呀! ” “ 被動句?什麼是被動句? ” 當我們不想交代做動作的人是誰,或想描述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時,就可以使用被動句。

  6. 2015年3月6日 · 本體——原來要描述的事物. 喻體——用來比喻的事物. 喻詞——連接本體及喻體,表示比喻關係的字詞. 常用的喻詞包括:像、好像、如、如同等等。 例句:大耳騮頑皮得像一隻猴子。 解說:「大耳騮」是這句比喻句的本體,「猴子」是喻體,而「像」字則是喻詞,用來連接本體和喻體。 比喻大致可分明喻、暗喻及借喻。 明喻. 例句:平靜的湖面就像一面鏡子。 解說:包括本體、喻體及喻詞. 暗喻. 例句:老師是學生們的指路明燈。 解說:只有本體及喻體,或用「是」字來代替喻詞. 借喻. 例句:雨後,天空出現一道彩橋。 解說:只有喻體,沒有本體及喻詞. 遊戲一. 以下哪句是比喻句呢? 試把它圈出來,並指出句中的本體、喻體及喻詞。 1. 我們兩個好像很久不見了。 2. 他動也不動,就像一尊石像。 3.

  7. 2017年9月29日 · 昔日新聞. 明報 > 新聞 > 港聞. 文言範文﹕〈岳陽樓記〉寫作手法分析(一) 描寫動靜 哀樂對比. [2017.09.29]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岳陽樓記〉文章整體佈局嚴謹,結構層次分明,呼應緊密。 作者善用對比,運用動態和靜態寫景,哀景和樂景再配合多感官描寫,將洞庭湖不同天氣、不同時分的景色特點清晰呈現讀者眼前,今期先從描寫、對比和襯托,分析本文寫作手法。 描寫. 多樣化的描寫手法. 作者用了多種手法刻劃洞庭湖之景物,將其動態、靜態之特點呈現出來,其分類如下: (見表) 對比. 善用對比. 遷客騷人觀景的感受. (1)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刻劃「遷客騷人」觀哀景和樂景時的感受,突出了他們「以物喜」、「以物悲」的態度,並反映他們極受外界變化所影響。 (見表) (2)哀景和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