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實熱的概念,是身體壯實,受外邪影響,出現熱象,用清熱的藥物袪邪外出,身體就回復健康,專業的用語是:「邪去則正安。 」此時涼茶是正確之選,黃芩亦是良藥。 另外中醫認為氣虛,亦會導致發燒發熱,這時要用補益藥去處理,高燒才會降下來,此種治法,叫「甘溫除大熱」,常用的方子有補中益氣湯,方內有人參、北芪、白朮、當歸等溫補之藥物,當大家明白箇中道理,就不會奇怪為何發高燒,中醫都有時會處方溫補藥,而非寒涼藥。 見痰休治痰,有熱莫攻熱,明得箇中理,方是醫中傑! 話說回頭,就算是有火有熱,但中醫選用降溫的藥物都各有所依,因為每種藥物作用於人體部份,都有不同,中醫謂之「歸經」。 從數仟年實踐中所知,黃連、黃芩、黃柏三種藥物,雖然都同屬清熱燥濕類的藥物,但當肺部有熱時,我們應選擇黃芩。

  2. 公立醫院最多的是什麼? 公立醫院醫療事故特別多(全香港都是這樣說的),公立醫院的病人也出名多,這是個奇怪的組合,就像八十年代倫敦唐人街旺記,夥計愈用粗口鬧客便愈好生意。 為何公立醫院會出現這個異象? 唯一解釋是香港人真的很窮,到公立醫院博一博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全香港都是這樣說的)。 門診下午二時開始,為免遲到給病人投訴及令公立醫院低落的形象更加低落,筆者一時五十分便到了門診大樓。 腦科門診在大樓七樓,滿以為還有十分鐘,施施然走到電梯大堂之際 … 嘩! 大堂擠滿了過百位等候電梯的人,打了幾個蛇餅;沒問題,公立醫院是設有職員專用電梯的,免得我們因「等𨋢」耽誤工作。 走到職員專用電梯,怎料同樣是擠滿了人,而且全部是病人和家屬,唯有「死死地氣」排隊。

  3. 明醫網 > 麥煒和醫生. 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 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有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一千三百年後,上、中和下醫應怎樣定義? 任何醫學程序也會附帶若干風險,暴虎馮河,無視風險的,乃下醫;懂得用心思將風險減到最低的,是為中醫;上醫更能把風險化解於無形。 張女士因急性中風昏迷入院,電腦掃描顯示她腦幹出現梗塞,時間一久,患者不死也得變植物人。 要保住患者,便唯有盡快打通血管,最直接的方法是立即注射溶栓劑,但治療能併發致命的內出血,像張女士的個案,因治療直接導致死亡的機會估計高達一成。

  4. 4 天前 · 醫生用於斷症或作出決定的思考模式,大致可分為以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為基礎的鑑別診斷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dDx)和以慣性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為基礎的捷思法(Heuristics)。 電視劇《醫神》經常引用的便是前者,主角們首先會收集患者的詳細病歷,繼而推算出一切的可能性(即是dDx),再根據病情的吻合程度、病症的或然率、診查結果等等將其逐一排除,直至收窄到正確的答案。 傳統上,醫學院教授的便是鑑別診斷法(所以醫學生開口埋口也是「排除」這個、「排除」那個),不過,到了臨牀實戰,大部分醫生卻會轉而採用捷思法。

  5. 明醫網 > 麥煒和醫生. 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 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 (mpwmontages@omghk.com) 去年十月接到為明報寫健康專欄的任務,每星期交一篇稿,每篇八百五十字。 之前寫過一季Views,三個月的稿用了半年籌備,現在要每星期一篇,確實有點難度,但此乃長遠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替專欄起個洽當的標題。 香港業餘寫作人為專欄命名有一條公式,便是玩「食字」,即是在成語中套入與作者有關的諧音字,以創作出令人會意的新詞彙。 隨手翻開娛樂雜誌,便會發現大量食字的例子:超級巨「聲」(超級巨星)、金枝「慾孽」(金枝玉葉)、古靈「偵探」(古靈精怪)、「畢打」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6.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多得近年情緒病的公眾教育,讓我們都漸漸認識許多心理健康問題,不是「有啲唔開心」、「喊得多咗」、「瞓唔到」、「食唔落」那麼簡單。 但知得愈多,愈有選擇困難──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家庭醫生,還有社工、輔導員、心理治療師……五花八門,哪個才最切合自己的需要? 我們找來精神科醫生與臨牀心理學家,替大家解說一下他們的工作性質,有何分別。 雖說「行運醫生醫病尾」,但為自己的「心」找合適的治療師,其實有許多學問,不僅是「際遇」而已的。 撰文:謝慧心 攝影:葉漢華、周耀恩、梁俊棋、徐子豪 部分圖片:Getty images. Q:我需要心理治療嗎? A:在香港,估計有15%人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情緒行為問題;約3%有嚴重的精神情緒行為問題。

  7. 明醫網 > 麥煒和醫生. 楊女士是專科門診常客,她被診斷為中風,要長期服藥。 今天,楊女士將會經歷前所未有的遭遇,負責覆診她是投訴率最高、部門公認的麻煩友:「請坐,你是否楊 XX? 「當然是! 我在這裏覆診已三年多,難道還會搞錯? 「核對身份也是穩陣起見。 「我明明約了十二時,為何遲了二十分鐘才見我? 「我把你的病歷、掃描及化驗結果重新看了一遍,需要點時間。 「如果你唔熟我個 case,麻煩參考上次嘅紀錄。 「我看過之前的電腦紀錄,同事們都是 copy and paste 陳醫生最初的結論,你被診斷為中風,是由於例行掃描發現腦部有數粒白點。 其實那些白點是頗為常見的偶然變化(Incidental finding),並不代表中風,我認為你毋需服藥及長期覆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