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7月1日 ·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18 年 7 月 1 日. 0. 1153. 隨著時代變遷,數位工具已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若不能及時將這一部分也納入保險事業環節,勢必會與實際需求脫節。 數位化常給人們冰冷的印象,但是三商美邦人壽淡水通訊處處經理陳美莉卻有效運用數位化工具,讓團隊與夥伴之間更有溫度,進而創造三高團隊:高績效、高素質、高定著。 打造完美團隊,是所有團隊主管都擁有的共同夢想。 三商美邦人壽淡水通訊處處經理陳美莉也有這樣的夢想,將團隊打造得像家一樣溫暖,像軍隊一樣有紀律,像名校學生一樣認真學習,而競賽時又能熱情得像在參與知名偶像的演唱會一樣,全力以赴,使命必達,並且熱心公益,傳遞愛與關懷,這就是她心目中的完美團隊。

  2. 2020年5月1日 · 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在四月底前超過了256萬人,更有17萬7,000人在這波疫情中撒手人寰,影響更甚者,上至各國政策一級戒備、產業遭受重創,乃至於社會大眾人人聞「疫」色變,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恐慌,在心裡與話語間總離不開疫情與防疫。 危難之中,總是不免會讓人看清人性,但是在這波疫情延燒之中,我們便可以看見許多的醫護人員在防疫這一層為我們守住了第一線。 這一群又一群的第一線醫護人員與檢疫人員,他們幾乎是天天加班、週週無休。 現階段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從指揮中心到最前線的醫療人員,他們都在這波「抗疫」之中,做了最即時和明確的調度指揮,以及悉心的檢疫工作,為自己的人民扮演了「守護神」的角色。

  3. 2019年9月1日 · 2019 年 9 月 1 日. 0. 1173.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根據資誠PwC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SFI)所發布「全球保險業風險調查報告」,調查發現科技風險、網路風險、變革管理、監管風險及投資績效,為全球保險業受訪者點名的前5大風險。 至於臺灣保險業受訪者點名的前5大風險,依序為投資績效、利率、管理品質、總體經濟、有保證收益的產品。 低利率的環境及保險公司對投資績效、保證收益產品和產業整體獲利能力所帶來的影響,使臺灣保險業者不敢掉以輕心。 這樣的報告結果顯示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臺灣保險業早期所面臨的風險大多都是保險風險與作業風險,所謂保險風險即為誤判損失的發生率,而作業風險則是人為舞弊或失誤所造成的風險。

  4. 2020年7月1日 · 2020 年 7 月 1 日. 1031. 0.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思考是發揮智慧的過程,想要邁向績優,思考必不可少。 我們思考該如何約訪、該如何成交、該如何服務; 也思考該如何說服、該如何學習、該如何成長。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思考? 如何累積從業智慧?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其實,只要用心觀察感受,身邊多得是能夠提升智慧的方法; 再透過實戰經驗的累積,與現實碰撞,雕刻出屬於自己的從業智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學相濟才是正道,也才是保險從業之路的王道。 詳細內容請見以下連結↓. 多想一下,世界就不一樣. 借助大師智慧,結合實際經驗,擁有獨到的思考. 目標決定心態,心態影響思考,思考帶來智慧. 如何在行銷過程中保有正確的思考邏輯?

  5. 2018年8月1日 · 910. 很多主管在管理部屬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一個類似情況:許多部屬常常左耳進、右耳出,經過一段時間後又打回原形。 主管只能繼續苦口婆心地勸阻,卻未見成效,針對此狀況,主管應該怎麼辦? 一、管理的前提:將部屬的缺點和錯誤行為進行分類.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但主管若想管理好部屬,就要先學會處理部屬的缺點或錯誤行為,學會觀察、瞭解部屬,最後才能分別進行糾正。 而依據缺點或錯誤性質程度的不同,可分為2類: 1.普通小缺失。 普通小缺失從字面意思看,就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缺點。 這些缺點對本人而言,不會產生太嚴重的後果,也不會對周圍的夥伴產生太大的影響。

  6. 2023年10月1日 · 看績優業務員如何從不變的關鍵根本產生獨特邏輯,為專業賦予新定義。 從耳熟能詳的從業根本, 發展出獨特的底層邏輯. 寓績優關鍵於系統之中, 減少抽象觀念理解落差. 將客戶當朋友、真心認同保險,是績優業務員的關鍵根本. 與客戶共同成長, 謹守《KASH法則》是關鍵.

  7. 2023年2月1日 · 梁天龍|社長的話. - 2023 年 2 月 1 日. 417. 0. 2022年雖然已經過去,但許多不確定因素與影響依然延續至今,如俄烏戰爭、通貨膨脹,甚至是延續多年的中美貿易戰等,無一不是持續影響至今,可以預見,2023年依然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 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環伺下,我們勢必要學會「預判」,這是每一個國家元首與部會首長,或者每間公司高層主管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才能帶領國家與企業走上正確的道路。 而作為個人,面對2023年未知的未來,我們也需要具備「預判」能力,才能夠協助自身未來得以走向坦途。 但是該如何「預判」? 如何讓自己具備預判未來的能力? 國家與企業的預判牽涉十分廣泛,我不敢妄作評論,不過對於個人的預判能力,我還是有一些個人心得,這源自於我過去40多年的親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