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24日 · 英特爾 21 日宣布斥資 1 千億美元建造全球最大晶片廠,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 認為 ,台積電技術優異,先進製程良率高,且不與客戶競爭,英特爾難以具備這些優勢。 預期英特爾擴大投資設廠,短期應不致對台積電造成威脅。 (責任編輯:連柏翰) 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 21 日宣布,將斥資 1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 兆 7694 億元)在美國東部俄亥俄州建造全球最大的晶片廠,也是該州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發展計劃。 《哥倫布快訊》(The Columbus Dispatch)獨家報導,在俄亥俄州設廠的談判並非一蹴可幾,俄亥俄州也耗時將近 8 個月的時間,讓英特爾相信在該州設廠是正確的選擇,俄亥俄州長德文(Mike DeWine)也透露從提案、選址到設廠的艱辛過程。

  2. 2021年5月19日 · 臺大-台積電產學大聯盟自 102 年開始推動,投入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發,成效豐碩,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前瞻關鍵技術專利布局、新興科技人才培育做出極大貢獻。 而本次是由產學大聯盟計畫團隊臺大電機系暨光電所吳志毅教授、臺大光電所畢業的周昂昇博士與 MIT 畢業的沈品均博士合作研究。 雖然目前相關技術還處於研究階段,但該成果能替下世代晶片提供省電、高速等條件,可望投入人工智慧、電動車、疾病預測等新興科技的應用。 台大 – 台積電產學大聯盟,是推進半導體技術的關鍵. 科技部自 102 年推動「產學大聯盟」計畫,透過業界出題、學界解題,鼓勵國內頂尖產學團隊結盟,聚焦下世代產業前瞻技術研發,讓台灣優勢產業持續維持世界領先地位。

  3. 2021年7月21日 · 2021-07-21. 分享本文. 半導體示意圖,非文中所述水冷晶片。 散熱一直是晶片的頭號問題,隨著算力提升,晶片產生的熱能也愈來愈高。 對此,台積電近期在 VLSI 研討會上發表「水冷晶片」的研究,提供散熱問題的解決方案。 台積電將水冷系統整合至晶片,直接降溫. 關於晶片散熱,常見的做法是在晶片上塗導熱矽脂,將熱量傳到散熱器底部,導熱管、水冷管再將熱量導到鰭片,最後風扇將鰭片的熱量吹走,完成散熱。 但部分晶片頂部有用於保護的金屬蓋,下面才是晶片核心,因此晶片必須透過內部的導熱材料,先將熱量傳到金屬蓋,再透過晶片外的導熱矽脂帶走熱量。 至於沒有金屬蓋的晶片(例如筆電 CPU),頂部也會有矽材料,它的功用是保護電路結構,但也阻絕了散熱。

  4. 2021年10月6日 · 第 3 代半導體為化合物半導體的一種,是一個過去就存在的技術,被點名受惠的公司股價皆一飛沖天,一名資深業者感嘆地說,「以前市場差,一堆做第 3 代半導體的都放棄去找其他工作,最近都開始回流了。 ♦ TO 推薦閱讀: 只有中國稱呼「第三代半導體」?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命名? 第 3 代半導體的商機究竟有多誘人,從各家廠商都預計導入的力度,就可略知一二。 以氮化鎵來說,因可大幅節省能耗、空間,戴爾、小米等消費電子產品廠商紛將其採用在快充頭上,據傳 蘋果也將導入在快充設備上 。

  5. 2020年12月30日 · 今周刊. 2020-12-30. 分享本文.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近期雨連日不下,氣溫越來越高,歐美、台灣都發生缺水問題,甚至更近一步導致缺電。 歐美屢傳因水位過低,造成核能、水力發電失利。 隨著製程精密度愈來愈高,先進製程的耗電及耗水量也不斷提高,以下是英特爾面對自家的「吃水電怪物」,提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洪郁萱) 文/劉煥彥. 台積電(2330)於 5 月宣布,準備在美國亞利桑納州設立 5 奈米製程的晶圓廠,消息一出震撼業界。 有趣的是,外傳台積電最可能落腳的大城鳳凰城,已是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的製造重鎮,在當地有四座晶圓廠,包括耗資 70 億美元(約合 2100 億元台幣)、今年才投產、技術最先進的 Fab 42。

  6. 2019年10月1日 · 石英砂是石英石經破碎加工而成的石英顆粒,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是高純度金屬矽生產的重要基礎材料。 儘管來源豐富,但是 積體電路產業中使用的矽純度要求達到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九%,因而需要熔煉和提純 。 通常,矽提純工藝中將二氧化矽與焦煤在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的高溫環境中還原成純度為九十八%的冶金級單質矽,而後利用氯化氫提純出九十九.九九%的多晶片矽,進而通過進一步提純,形成形態一致的單晶矽(矽原子在三維空間中呈現規則有序排列,形成每個晶胞含有八個矽原子的「金剛石結構」,晶片體結構十分穩定)。 在超純矽領域,一九二六年成立的日本信越化學工業株式會社(Shin-EtsuChemical)是全球領先的企業 。

  7. 你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感覺得到、說的出來,但你能用一張圖就說得透徹嗎? 一位華裔插畫家 劉揚(Yang Liu ),對於東西方文化比較,則是擁有相當犀利的眼光跟觀察,這樣的能力也與她的生活經驗有所相關。 在 1990 年代,正值 13 歲的青春期、對外面世界都充滿好奇與想像的她,舉家從中國北京搬家至德國柏林。 她在德國生活了 13 年後,她開始了她的繪畫計畫,紀錄她在北京、德國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大都市裡的生活經驗與感受。 她總共繪畫出 47 張簡單的藍、紅底畫報,從工作的組織階級到餐廳禮儀,劉揚用非批判性的趣味來捕捉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這有趣的文化觀察,也在 2007 年被德國知名出版社 Taschen 收納成冊、出版,並命名為「東西相遇」( East Meets West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