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3月15日 · 1. 稍後閱讀: 我如何保護上網閱讀注意力? 第一個解決分心問題技巧,也是我目前每天都在使用的技巧,就是「 不克制我想看臉書或新聞的衝動,但把所有想看的文章都稍後閱讀 」。 工作每到一個段落,或是想要喘口氣時,會想打開有趣的網路來逛逛,這無可厚非,喘口氣有什麼錯? 但怕的是一開始只是想要喘口氣,結果看到一兩篇有趣文章,一看下去,網網相連,有可能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不見了! 所以上網逛逛,適度小分心沒有錯,只要我善用「稍後閱讀工具」,在看到想看的文章時,先全部收錄到稍後閱讀服務中,讓我之後有時間可以慢慢去看他們,對我來說,「想看的文˙章」被收錄下來了,我想分心的衝動也就降低了,可以更快回到工作上。 我會使用的稍後閱讀工具是:「 Pocket 」。 2.

  2. 2017年2月20日 · 1. 和別人交換想法最有效的方式. 你可以使用 Google 或 Twitter 帳號註冊「 Milkr 」,然後就可以開始在「 Milkr 」中建立起你的思考流程圖。 例如後面這個連結就是我建立的思考流程圖範例:「 第二大腦的超能力 」。 「 Milkr 」乍看之下很像心智圖,同樣遵循大腦自然直覺的圖像化心流,讓你整理各種想法的連結,但亦有其特色: 想法卡片: 在「 Milkr 」中每個想法不只是關鍵字節點,而是一張張可以填寫大量內容的想法卡片。 大綱流程: 除了心智圖圖譜外,「 Milkr 」也支援擷取重點的大綱閱讀模式。 互動討論: 除了可以協同合作外,「 Milkr 」還支援訪客在每個想法卡片中討論、留言自己的想法。

  3. 2018年5月20日 · 我想要深入研究時間管理方法,我想要深入探究更多生產力工具,於是我把聚焦這類主題的部落格訂閱到 Feedly ,每天打開 Feedly ,就是我對資訊最專注的選擇,讓我優先接受這些資訊的刺激,長期累積,也就建構在這個領域得更深入認識。 我們常常覺得資訊太龐雜而無法專注,有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缺少一個可以聚焦閱讀核心資訊的專注工具。 或許你也能讀讀我另外這篇文章的體悟:「 RSS 不是臉書演算法解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垂直閱讀與實踐 」。 3. 對時間專注. 我們需要準備一種工具,這個工具可以 讓我們對「時間的有價值利用」這件事情本身保持專注,持續而長期的追求更多優質時間 。

  4. 2016年4月15日 ·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異塵行者),在電腦玩物上的文章有別於單純的軟體和服務介紹,而是更強調軟體和服務背後的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並說明實際應用後帶來的生活改變。著有《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用Evernote打造快狠準系統》、《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 ...

  5.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6. 2009年1月14日 · Everything 取代 Windows 內建搜尋,超快速檔案檢索工具. 作者: Esor Huang 1月 14, 2009. 我相信有許多朋友已經開始使用這款受到廣泛推薦的「 文件、檔案搜尋工具: Everything 」,在去年這款軟體開始大量曝光時, 我試用過後也立刻就轉用「Everything」來做為 ...

  7. 2015年11月11日 · 或許一個有點古老的品管概念可以幫上我們的忙,這個概念通常被稱為:「 PDCA 循環 」,而最近也看到有些文章提出了「 PDCFA 循環 」,無論哪一種循環,他的目的都是要「 建立一個可以不斷自我進化的系統 」,而當你的工作能夠改善成長,這就是一個好的時間管理、專案管理流程了。 一、何謂 PDCFA 工作循環? 我們可以依據這五個標準,來一一檢查自己使用的數位工具、工作流程是否達標? 如果能夠滿足 PDCA 循環、 PDCFA 循環的要求,那麼這個單一的數位工具本身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值得一用的時間管理、專案管理工具。 而如果要檢查的是自己的工作流程,也一樣可以看看是否滿足 PDCFA 要求,就能知道這個流程是否還有嚴重疏漏。 那什麼是 PDCFA 五個標準呢?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解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