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30日 · 踏入數碼時代,社交媒體一躍成為主宰着資訊交流的龐大力量,一些法規問題在近年逐漸浮現。 其中一個重要爭議就圍繞着,究竟社交媒體該擁有多少權力或責任去審查平台上的資訊內容。 一方面,面對假資訊、仇恨言論、淫穢內容大量湧現,愈多聲音要求社交媒體履行企業責任,規管有害資訊。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若交由社交媒體自行判斷哪些內容該被規管,或對言論自由造成傷害。 「內容審查」機制的不足. 當今的科網巨企大都是美國公司,例如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 由於《美國憲法》着重保障言論自由,加上美國政府早在上世紀90年代訂立了法例,免除互聯網公司須為使用者發布的內容負上法律責任,並賦權它們出於善意地限制平台內容,是故科網公司一直享有廣闊的營商空間。

  2. 2024年3月6日 · 【3月6日1時29分更新】昨晚(5日)11時許,Meta旗下社交媒體疑全球死機,多個facebook用戶被強制登出後無法登入,instagram亦顯示「發生錯誤」。 截至凌晨零時,Downdetector.com全球接獲50多萬宗死機報告,香港則有5000多宗報告。 美國、英國、印度等傳媒亦有報道有關情況。 至今日(6日)凌晨零時許,用戶可陸續登入Facebook及Instagram,Meta稱,較早前遇到技術問題,令用戶無法使用其部分服務,相關問題已盡快得到解決,並向受影響者帶來不便致歉。 相關字詞﹕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發表評論. 明報即時新聞.

  3. 2024年2月20日 · 中國知名花樣滑冰運動員柳鑫宇的社交平台Instagram帳號20日自稱自首強姦未成年染污國家隊經費賄賂裁判員連環約炮欺騙觀衆」,並發布他與家人的內地身分證相片。 不久該Instagram帳號已無法查看,相關話題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首。 柳鑫宇隨後通過冰上舞蹈搭檔王詩玥的微博帳號發文澄清,指「帳號被他人盜取,發布了不實信息……本人已報警,正在等待警方的後續處理」,又稱其個人微博帳號也無法登錄。 柳鑫宇所屬吉林省體育局向內地「紅星新聞」表示,運動員正在備戰全國冬運會,懷疑被盜號,多部門已介入核查。 (綜合報道) 相關字詞﹕ 花樣滑冰 柳鑫宇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明報即時新聞.

  4. 2024年4月30日 · 2024年4月30日星期二. 的近前合伙人涉「情感操控」女律師 官批准於合適時間擱置事主匿名令 (18:21) 的近律師行(Deacons)前合伙人被指「情感操控」初出茅廬的女律師,匿名事主早前入稟區域法院,控告對方違反《性別歧視條例》。 答辯一方申請擱置事主的匿名令,指案件涉及誹謗指控。 法官今日(30日)頒判辭,下令擱置事主的匿名令,但同時考慮匿名令被擱置後便「沒有回頭路」(no-return),故準備批准在合適時段才執行擱置的命令以待雙方有進一步申請。 申索人X透過私人律師入稟,答辯人為Stefano Mariani,中譯麥朗。 答辯方早前申請擱置X的匿名令,指X指控涉誹謗,但現時只得X可匿名,申索方表示反對。

    • 傾向信自己不受影響 信他人受影響
    • 民調反映典型第三人效應
    • 與社交媒體使用的關係
    • 留意「高估媒體影響以至過度反應」傾向

    有趣的是,無論虛假資訊的實際影響是什麼,人們很可能傾向相信自己不會太受其影響,但卻同時相信別人會受到影響。在傳播研究中,這叫做「第三人效應」現象:當人們被問到自己會否受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不會」;但當人們被問到社會上其他人會否受同樣的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會」。第三人效應源於人們有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體影響,可以令自己感覺良好一些。所以,以往也有學者進行研究,如果談及的是一些正面的媒體影響時,例如會否受戒煙廣告影響而真的開始戒煙,人們就很可能反過來指自己比他人更受影響了。 第三人效應現象在傳播研究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它顯示,當人們看到某些媒體內容時,他們在態度或行為上作出的反應,不一定源於他們接受了內容。只要人們認為其他人會受內容影響,人們就有...

    以上談的是理論和文獻,到底香港市民如何評估假新聞對自己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第三人效應是否存在?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今年6月進行了一個電話調查,共訪問了1014人,其中就問到相關問題。如表1顯示,只有2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28%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的家人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跳出了自己身邊的範圍的話,48%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一般香港市民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約54%認為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這是很典型的第三人效應現象。

    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到底市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之評估,跟媒體使用有什麼關係?虛假資訊成為眾人關注的現象,跟社交媒體的發展有頗大的關係。社交媒體使資訊高速傳播,而其普及化亦弱化了傳統專業媒體的守門人角色,這些都是虛假資訊被廣泛傳播的媒體科技條件,所以我們特別關心社交媒體使用會否左右市民如何評估虛假資訊的影響。 從表2可見,在沒有或很少於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市民當中,12.4%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在間中或經常於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人之中,有22.1%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百分比高出很多,兩者的差異也達至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同樣,間中或經常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人,也顯著地比沒有或很少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

    人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的評估不一定準確,但第三人效應要求我們面對一個矛盾現象:當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不受影響,但同時大部分人又覺得其他人會受到很大影響時,要不就是人們遠遠低估了自己受影響的程度,要不就是人們高估了其他人受影響的程度。同時,人們對虛假資訊會否影響整個香港社會的評估,似乎是跟與虛假資訊的實際接觸並無關係的,這也帶出這判斷背後有何基礎的問題。 誠然,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虛假資訊對人及社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傳播心理學者也指出,人們往往有高估媒體影響,以至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在討論虛假資訊和假新聞的問題時,這點也是值得留意的。

  5. 2021年1月14日 · WhatsApp近日更改私隱條款引起爭議,不少人選擇轉用其他即時通訊軟件。香港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接受明報網站訪問,比較WhatsApp、Signal、Telegram及Line四種網絡通訊軟件的網絡保安及私隱風險。他提醒所有通訊軟件皆有資料外泄的風險,機密對話不宜在網絡通訊軟件內進行。

  6. 2023年9月25日 · 個人私隱資料專員公署刑事調查組高級個人資料主任盧廸凡表示,被捕男子於2022年9月至今年4月,在Facebook及Instagram利用共8個帳戶,先後發布74條載有事主個人資料的信息及負面評論,被披露的個人資料包括中英文姓名、職業、大律師事務所網址、見到身分證號碼及出生日期等資料的身分證副本。 盧廸凡說,公署調查顯示,被捕人士曾向事主委託一宗訴訟案件,但只支付小部分費用;被捕男子所屬的律師事務所在收到事主投訴後,於去年9月向事主支付欠款,並辭退被捕男子。 其後有人在社交平台發布事主的個人資料。 相關字詞﹕ 編輯推介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 起底.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