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Yahoo字典
    KK [ˋmiˋtu]

    vt. 及物動詞

    • 1. 模仿;追隨

    a. 形容詞

    • 1. 模仿的;沒有主見的

    Powered by Dr.eye

  2. #我也是 (英語: #MeToo )是2017年10月 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 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 主题标签 ,用于谴责 性侵犯 与 性骚扰 行为。 [1] [2] [3] 社会运动人士 塔拉纳·伯克 (英语:Tarana Burke) 在此之前数年便开始使用这一短语,后经女演员 艾莉莎·米兰诺 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米兰诺鼓励女性在 推特 上公开被侵犯的经历,以使人们能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普遍性。 [4] [5] 自此之后,数百万人使用了这一标签来公开她们的不快经历,其中也包括许多知名人士。 [6] [7] 起源. 社会活动人士与社区组织者塔拉纳·伯克于2006年在 聚友网 上最早使用了“我也是( Me Too )”这一短语。

  3. 2022年10月15日 · BBC国际部. 2022年10月15日. Getty Images. 一些活动人士将伊朗目前的抗议活动与 Me Too 运动相比较. 五年前的这时候,你几乎不可能错过(社交媒体)时间轴上的#MeToo标签(中文:#我也是,大陆也称其为#米兔)。 #MeToo最初由一条推文开始,随即引发一波全球性的关于女性性侵和性骚扰经历的对话。 #MeToo运动意想不到的后果:男主管与女员工的两难....

  4. 2022年10月15日 · BBC國際部. 2022年10月15日. Getty Images. 一些活動人士將伊朗目前的抗議活動與 Me Too 運動相比較. 五年前的這時候,你幾乎不可能錯過(社交媒體)時間軸上的#MeToo標籤(中文:#我也是,大陸也稱其為#米兔)。 #MeToo最初由一條推文開始,隨即引發一波全球性的關於女性性侵和性騷擾經歷的對話。 #MeToo運動意想不到的後果:男主管與女員工的兩難....

  5. e. #MeToo [a] is a social movement and awareness campaign against sexual abuse, sexual harassment, and rape culture, in which people publicize their experiences of sexual abuse or sexual harassment. [1] [2] [3] The phrase "Me Too" was initially used in this context on social media in 2006, on Myspace, by sexual assault survivor and activist ...

  6. 台灣#MeToo運動揭開了存在社會、積習已久的性騷擾言行,除了當事人透過自己的經驗,公開說出自己的故事、挺身面對行為者,並提醒社會重視之外,面對不同型態的性騷擾或強迫,我們如何做到「不要就這樣算了」,並提高意識,事先預防,打造性別平等的環境? 《報導者》透過專家採訪與資料整理,理出性騷擾重要的關鍵十問,希望這十問能提供在各場域的每個人,理解性騷的光譜,以及目前「性平三法」的基礎內容和申訴管道;在保障未臻成熟的此刻,每個人可以為打造性別平等的社會,一起努力做到什麼。 編按. 7月2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7月31日三讀《性別平等工作法》(原名《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修正案,《報導者》依據新法更新文章,以便讀者了解性騷擾申訴與救濟最新規定。

  7. me too. Movement | You're not alone. You Are. not alone. stop carousel. As a global, and survivor-led, movement against sexual violence, we are dedicated to creating pathways for healing, justice, action and leadership. If your life was forever changed by sexual violence, you are not alone.

  8. 2 天前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的本来名称是“ ”,因 技术限制 而导致“ # ”符号被替换或省略。 在推特上发起“我也是”运动的女演员 艾莉莎·米兰诺. #我也是 (英语: #MeToo )是2017年10月 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 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 主题标签 ,用于谴责 性侵犯 与 性骚扰 行为。 [1] [2] [3] 社会运动人士 塔拉纳·伯克 (英语:Tarana Burke) 在此之前数年便开始使用这一短语,后经女演员 艾莉莎·米兰诺 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米兰诺鼓励女性在 推特 上公开被侵犯的经历,以使人们能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普遍性。 [4] [5] 自此之后,数百万人使用了这一标签来公开她们的不快经历,其中也包括许多知名人士。 [6] [7] 起源 [ 编辑]

  9. 2017年12月1日 · 香港女子跨欄運動員呂麗瑤,響應「#metoo」行動公開自己受性侵的經歷,在香港社會引起廣泛迴響。 「#metoo」在歐美國家影響力不斷擴大,尤其在美國,演藝界、體壇均有越來越多性侵事件被揭發,但在亞洲地區則未見相同效應。 香港此前亦有女性響應公開自己的經歷,但沒有引起太大關注。 呂麗瑤是首名響應「#metoo」的香港運動員。...

  10. 2023年6月14日 · 00:0000:00. x1.0. 台灣#MeToo運動如野火燎原,許多受害者挺身而出,述說自己被性騷擾的經驗,連《CNN》和《華爾街日報》等外媒,都專文報導台灣的#MeToo運動。 以下,《遠見》整理各國#MeToo運動的成形與發展。 #MeToo運動是怎麼開始的? 運動最早追溯到2006年,人權專家伯克(Tarana Burke)在社群媒體Myspace用me too(我也是)一詞,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 2017年10月,me too運動風起雲湧,《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揭露數十年來,美國影視大亨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惡行。

  11. 2023年7月10日 · 「前#MeToo」時刻的伏流與失敗. 作家吳曉樂6月初於網路公開自己的經驗後,每天都接到陌生讀者向她訴說難以啟齒的#MeToo遭遇,具體而微顯示性騷擾/性侵害在整體社會規模之廣。 (攝影/陳曉威) 2023年的台灣,#MeToo運動終於衝破沉默的高牆,一個接一個受害者的字字血淚,從政黨、職場、校園、娛樂、藝文場域的幽暗之處振聾發聵,進到主流大眾的視野,使人們彷彿一夕之間發覺那光鮮亮麗、道貌岸然的表象後面,無數的性侵犯與性騷擾事件恣意橫流。 諸多受害者所揭露的一切,將我們所身處社會畫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上面是體制中號稱亞洲最進步的性別平等法案(性平三法),回到現實,對他人身體界線的試探與侵犯,卻幾乎被整個社會默許與忽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