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马来西亚中文报刊. 展开 2 个同名词条.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Guang Ming Daily)前身是在马来西亚 槟城 ,由 胡文虎 兄弟创立的《星槟日报》。. 后者在1986年因财务危机被迫停刊。. 其 ...

    • 概览
    • 刊物历史
    • 刊物条件
    • 刊物特色
    • 外界评价

    香港月刊

    《明报月刊》是中国香港《明报》姊妹刊物,为月刊,创建于1966年,创刊人是金庸。

    1966年,在香江之畔,金庸继《明报》之后,又创办了其姊妹刊物《明报月刊》(“明月”)。《明报月刊》自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加之其一贯坚持恪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因而有关文化领域的各种声音,无论派系,都可以在“明月”上找到。创刊40余年来,《明报月刊》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明报》的都市报章性质不同,《明报月刊》创办伊始就被赋予了极强的学术性质,类似大陆的《读书》杂志,金庸更是希望这本后来被亲切地称为“明月”的刊物能成为海外华人沟通的桥梁。当时,香港的刊物对大陆上层建筑领域并不关心,《明报月刊》可算最早关心大陆文学、学术、文化、思想的杂志。

    在金庸看来,自己一生活在中国文化中,除其糟粕可以,但要破除中国文化则是万万不可的。为了这个理念,金庸甚至许以生死:“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中国文化而死,做个读书人,心安理得。”但是“明月”绝非一份有鲜明倾向的激进杂志,这也正是源于其“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首先,“明月”的着眼点还是在文化上,因此文化和学术领域的探讨是其主线;其次,从发刊之日,“明月”便明确,即使探讨政治,也决不做任何势力的传声筒。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的夫人张颖曾经在外交部新闻司任副司长,据她回忆,当年在外交部是能够看到《明报月刊》的。“香港那边用一个纸盒寄过来,因为是寄往外交部的,因此海关没有扣下。”当时,张颖正负责文化、出版方面的工作,因此对“明月”比较关注。“这份杂志标榜其客观、不属于任何党派,在政治上也没有鲜明的立场。它刊发文章,但是并不表态,大陆也有人将不能出版的文章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它发表。”据张颖介绍,“明月”刊发一些言论之后,也并不抵触与之相对立的言论。

    “明月”出自《明报》,但金庸却强调,二者实为相互独立的刊物,“明月”除了名称上与《明报》有关系,立场和内容必不受《明报》干预。而用《明报月刊》这个名字,也只是为了说明,《明报》愿意为一份不赚钱的学术刊物所亏累。然而,“明月”创刊伊始,虽未为《明报》盈利,但却将其声誉提高不少——后来《明报》从一个颇重武侠、马经之类内容的市民报章转而为知识分子阶层所看重,“明月”可谓功不可没。

    《明报月刊》是金庸于1966年创办的,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金庸为保存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因而创办了《明报月刊》,希望藉此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明报月刊》创办到今天已有56年历史,是海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化杂志,对推动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着不可取替的作用。1991年,潘耀明开始接手主编《明报月刊》。

    《明报月刊》作者名家如云。中国最初的伤痕文学、陈若曦写的如《大青鱼》《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都是70年代在《明报月刊》发表的。聂华苓《桑青与桃红》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因政治原因被腰斩,也在《明报月刊》全文登载。此外,60年代后期,在内地的无名氏(卜乃夫)辗转托人把《金色的蛇夜──续编》带来香港,于1979年9月至1980年5月在《明报月刊》连载。

    金庸曾撰文指出:“我们创办《明报月刊》,目的就是希望尽力保存中国文化。《明报月刊》的基本风格、基本使命,还是维持到现在,我觉得《明报月刊》在海外跟中国文化事业上,起了一定作用。《明报月刊》的作者几乎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

    白先勇认为,《明报月刊》“树立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直到现在,她的优良传统都得以薪火相传,一直是世界华文读者的重要精神粮食”。

  2. 光明日报. 外文名. GuangMing Daily. 语 种. 汉语. 类 别. 新闻. 主管单位. 中共中央(中宣部代管) [8] 主办单位. 中共中央 [8] 编辑单位. 光明日报社. 创刊时间. 1949年6月16日. 出版周期. 日报. 国内刊号. CN11-0026.

  3. 光明日报出版社(简称“光明社”)创立于1981年1月10日,隶属于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光明日报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10年12月30日转制为企业法人,是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从2011年开始,出版社陆续创办了《留学》《教育家》杂志,并接管了《新天地》杂志。

  4. 越俎代庖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 庄子·逍遥游 》。. [1] 该成语意思是 主祭 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1-2] 中文名. 越俎代庖. 近义词. 包办代替. 反义词.

  5. 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大量引用,被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ing Tao DailyMing Pao、Hong Kong Economic Times、Momentum、《中国改革年鉴》、《上海证券报》等海内外媒体报道,多次就中国资本市场的会计和公司治理问题接受《证券日报

  6. 外国华文报纸:中国国外的华侨、华裔公民和非华裔公民创办的中文报纸。过去通称华侨报纸。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这些报纸的性质绝大多数已从侨民的出版物转变为当地华裔公民或本国公民主办的中文传播媒介,遂被称为华文报纸。外国华文报纸同中国新闻界交往密切,各国华文报纸负责人及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