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2月2日 · Tara 在即將出版的著作Mirror Meditation: The Power of Neuroscience and Self-Reflection to Overcome Self-Criticism, Gain Confidence, and See Yourself with Compassion》中,更提出了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的「鏡子冥想法」,不管是因生活忙碌而有壓力、情緒

  2. 2016年1月18日 · 2016-01-18. 分享本文. 【伯樂在線導讀】:2015 年 9 月,我們推薦過一位元多倫多女工程師做了一個 Android 驅動的魔鏡,詳情看《 HomeMirror:一個女工程師做的 Android 魔鏡 》。 本文推薦 Dylan Pierce 也做了一個類似的,不過是樹莓派驅動,並且有完整攻略。 以下為 Dylan Pierce 第一人稱描述。 該魔鏡是一個雙面鏡,後面是一台由樹莓派驅動的顯示器。 你可以在黑色網頁上增加一些小元件,通過鏡面反射後看起來就像魔法一樣。 目前版本支援的元件,可以顯示天氣預報和日期時間,以及一句隨機生成的問候語(比如,你今天太帥了)。 你不需要底層硬體的駭客知識,只需要一些木工技能和一些 原文 內已經整合完成的代碼。 所需材料.

  3. 2018年6月21日 · 有玩過 funhouse mirror (俗稱哈哈鏡)嗎? 這種特殊的鏡子會讓鏡中的你看起來扭曲、變形、模樣滑稽古怪,引人發笑,因此稱為「哈哈鏡」。 但是當這種鏡子出現在親密關係中,情況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4. 2020年2月10日 · 意思是,如果對方跟你的距離不夠近,了解程度不夠,就會形成 A 狀況。 這也會呼應到第二個變因,通常如果對方覺得你很棒,但你看自己不順眼,會有自我認知內容上的差異。 也就是說,妳可能潛意識認同自己「乍看之下」是 OK 的,但只要別人「深入或仔細地」了解你,就會發現你不 OK 的地方。 如果你的自我認知內容長這樣,那就會造成第一個狀況,讓還未跟你相處很久、很深的人覺得你很 OK ,但你不以為意。 B狀況則是因為潛意識認同與意識的衝突,也就是「想法 VS 運作」。 基本上我們的「想法」是不可靠的,因為我們人為了保護自己會採取騙自己、逃避現實的策略。 一個人可以嘴巴上說他的觀念是「看事情要找到正面意義」,但實際上在生活中運作時他卻常常心情不佳,因為實際上他習慣上是先去看事情的負面意義。

  5. 2015年1月27日 · 1968 年由心理學家 Robert Zajonc 提出的社會心理學概念,指的是:「某物如果出現的次數越頻繁,就會刺激人們對於那個物品的喜好。 因為我們最常從鏡中看到自己,所以我們就會以為自己長那樣,根據重複曝光效應,當相機捕捉到你臉部些微不對稱時,你會覺得自己看起來很沒魅力,甚至陌生。 換句話說,你習慣鏡中的自己與現實生活左右相反的影像,一旦你用自拍鏡自拍時,照片會左右翻轉變回現實影像,你就會非常不習慣看到那樣不對稱的自己。 Zajonc 用很多事物測試這個概念,從臉部表情到沒意義的字詞都試過。 所以是鏡子在騙人。 2008年的 研究 顯示,人們眼中的自己,比實際上的自己美多了。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調整受試者的照片,把他們和別人的照片融合,讓他們看起來更有魅力、或更沒有魅力。

  6. 2023年6月12日 · 分享本文. 【 TO 編輯部導讀】 AR 正在迅速成為零售業的好朋友,Coach 用來創造與消費者的第一次互動,還有想像物件在身上的樣子。 有沒有可 能,未來零售品牌的實體商店空間因此更小,讓消費者現場虛擬試穿、下單、送貨上門? 儘管購買意願有待觀察,但 Coach 的 AR 鏡子證明混合虛擬與實體的新型消費體驗,或許真的是零售業的未來。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文中簡稱AR)技術在時尚零售業正迅速崛起。 這項創新技術為時尚品牌提供了獨特的機會,為顧客打造前所未有的購物體驗。 其中,Coach 以獨特方式運用 AR 鏡子,在店面櫥窗和店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路過就被吸引,客流量增加近 50 %

  7. 2021年2月18日 · 《VO》導讀: 根據劉軒的解讀,正念(mindfulness)的「正」不是「正向」,而是「正視」。正念冥想並不等於放空大腦,也不是要排除負面思緒,反而些微相反——你不需要抗拒腦海裡浮現的任何念頭。 (責任編輯:戴相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